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狄的意思、五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狄的解釋

古代對居于我國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的合稱。《爾雅·釋地》“八狄” 邢昺 疏引 漢 李巡 雲:“一曰 月支 ,二曰 穢貊 ,三曰 匈奴 ,四曰 單于 ,五曰 白屋 。”《禮記·明堂位》:“五狄之國,北門之外,南面東上。” 南朝 梁 沉約 《均聖論》:“總括要荒,而八蠻五狄,莫不愚鄙。”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狄”是古代中國對北方五個少數民族的合稱,其具體含義和組成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北方邊疆民族。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五狄主要指代先秦至漢代文獻中提到的北方少數民族群體,常與“八蠻”“九夷”等并稱,用于描述中原王朝周邊的民族分布。

二、具體所指民族

根據《爾雅·釋地》邢昺疏引漢代李巡的注解,五狄包括:

  1. 月支(或“月氏”):活動于河西走廊至中亞的遊牧民族。
  2. 穢貊(亦作“濊貊”):分布于東北地區的部落,與後來的高句麗有關。
  3. 匈奴:秦漢時期強大的北方遊牧政權。
  4. 單于:此處可能指匈奴首領的稱號,或為部族分支的誤記。
  5. 白屋:具體所指不詳,推測為北方某部族或地域名稱。

三、文獻記載

四、争議與補充

部分文獻(如)将五狄解釋為“東胡、西戎、北狄、南蠻、中央夷”,但此說法與主流記載不符,可能是對“五方之民”概念的混淆。需注意,“狄”在古籍中專指北方民族,與“戎”“蠻”等并不同類。

五、曆史意義

五狄的劃分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對邊疆民族的認知框架,具有地理和文化分類的功能,但具體所指可能隨時代和語境變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爾雅》《禮記》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狄

《五狄》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和“⻏”。

“五狄”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對北方原始民族的稱呼。在古代中國,北方地區有五個主要的遊牧民族,分别是狄、蠡、氐、彭、羌。其中,“五狄”中的“狄”即指代其中一個原始民族。

在繁體字中,“五狄”仍然保留着“五”和“狄”的形狀,沒有明顯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字形也有所差異。然而,“五狄”一詞的字形卻在演變過程中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五狄”的例句:

1. 古人常提及五狄的部落征服和漢文化的傳播。

2. 五狄的勢力範圍逐漸向南方擴張。

組詞:五部、五方、五代、五十、狄人、狄夜

近義詞:五胡、五氐、五羌

反義詞:中土、華夏、中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