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菑的意思、断菑的详细解释
断菑的解释
见“ 断葘 ”。
词语分解
- 断的解释 断 (斷) à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断裂。断层。断面。截断。断肠。断魂。断线风筝。 不继续,禁绝:断粮。断水。断炊。断奶。断档。断流。断种(弉 )。断交。断片。断续。断子绝孙。 判定,决定:判断。诊
- 菑的解释 菑 ī 初耕的田地。 开荒:“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 姓。 菑 ì 插入:树立:“察其菑蚤不齵,则轮虽敝不匡。” 枯死而未倒的树:“周公之状,身如断菑。” 车辐插入毂中的部分。 矮墙。 剖析。
网络扩展解释
“断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读音与结构
- 拼音:duàn zī();部分资料中“菑”也读作zì,指枯死的树。
- 结构:断(左右结构)+ 菑(上下结构)。
2.本义与引申义
- 本义:指枯折的树干。
- 引申义:形容人驼背、枯瘦的体态。如《荀子·非相》中描述周公“身如断菑”,比喻其身形佝偻如枯木。
3.文献出处
- 主要见于《荀子》,其中“周公之状,身如断菑”是经典用例,王先谦在《集解》中进一步解释为“木立而死曰菑”,强调枯木直立不倒的形态。
4.字形与字义拓展
- “菑”字本身多义:读zī时指初耕的田地;读zì时指枯树;读zāi则同“灾”。在“断菑”中取“枯树”义。
“断菑”是古汉语中兼具形象与比喻的词汇,既描述自然物象,也用于刻画人物体态。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尤其需注意“菑”的读音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断菑》一词的意思是指作物长势不好或丰收不如预期的情况。该词的拆分部首是“断”和“菑”,其中,“断”部的笔画数为四画,“菑”部的笔画数为十画。
来源方面,《断菑》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乐肆》中,用以描述田地因灾害、虫害等原因而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歉收的情况。在这个词中,断指的是减少、中断的意思,而菑指的是农作物。
《断菑》一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区别。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断菑》一词的基本构造和意思并未改变。
以下是《断菑》的几个例句:
1. 今年的干旱导致庄稼长得很不好,农民们面临着断菑的风险。
2. 虫害的侵袭使得这片田地遭受了严重的断菑。
3. 年年断菑,农民的收入一直很困难。
与《断菑》相关的组词有:断收、断粮、断崖、菑川等。
与《断菑》近义的词汇有:歉收、减产、农作不好等。
与《断菑》反义的词汇有:丰收、丰产、农作丰美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