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斩的意思、断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斩的解释

斩杀。《管子·禁藏》:“刑赏不当,断斩虽多,其暴不禁。”《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金斧黄鉞,三代通制,用之以断斩,今以金斧黄鉞为乘舆之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断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砍断”、“斩杀”相关,常用于古代文献中,带有强烈的动作性和结果性。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 断(斷):本义指将物体截开、分开,使之不再连续。《说文解字》:“斷,截也。从斤从。,古文绝。”引申为断绝、判定、决断等义。
    • 斩(斬):本义指用利器砍杀、砍断。《说文解字》:“斬,截也。从車从斤。斬法車裂也。”特指古代的一种死刑(斩首或车裂),后泛指砍杀。
    • 断斩:二字连用,强调通过砍、劈等动作使物体断开或使生命终结。其核心意思是砍断、斩杀,常指用兵器(如刀、斧)猛烈地劈砍致物断或人亡。
  2. 古籍中的释义与用例:

    •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作为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其对“断”和“斩”的分别解释(见上文)是理解“断斩”的基础。
    •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在“断”字条下引《增韵》:“断,裁也。”在“斩”字条下引《尔雅·释诂》:“斩,杀也。”并列举了“断斩”相关的古注,如《前汉·刑法志》:“斩左止。”注:“斩止,断足也。” 这直接体现了“断斩”与肢体截断或死刑的关联。
    • 《汉语大词典》:作为现代大型汉语词典,其对“断斩”的解释更为明确:

      断斩(斷斬):斩杀;砍杀。亦指砍断。 例证:汉 王充 《论衡·订鬼》:“病者困剧…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夫断斩人,诛死人…何以怒也?”(此处“断斩人”即指斩杀活人)。

  3. 具体含义与用法:

    • 物理性砍断:指用利器将物体(如绳索、木头、肢体)砍断、劈开。
    • 斩杀生命:指用兵器(尤其是刀斧类)杀死人或动物,常带有暴力、决绝的意味,多用于战争、刑罚或搏斗场景。
    • 引申与象征:有时用于抽象意义,表示决绝地断绝关系或消灭事物,如“断斩情丝”。
    • 法律与刑罚:在古代法律语境中,“断斩”常特指执行死刑(如斩首),或指代相关的刑罚方式(如断足)。如《汉书·刑法志》所载。

综上,“断斩”一词源于古代,核心义为“砍断”和“斩杀”,强调通过强力劈砍动作达到分离物体或终结生命的目的。其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及涉及古代法律、战争的语境中,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保留在成语、书面语或特定表述中。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多个古籍文献和词典的记载,“断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断斩”指斩杀,多用于描述古代刑罚或战争中的处决行为,强调通过武力或刑具将人杀死。


二、古籍用例

  1. 刑罚场景
    《管子·禁藏》提到:“刑赏不当,断斩虽多,其暴不禁。”说明不当的刑罚(如过度使用斩杀)无法有效制止暴行。
  2. 战争与权力象征
    唐代苏鹗《苏氏演义》记载:“金斧黄钺,三代通制,用之以断斩。”指出金斧和黄钺是古代执行斩杀的工具,后演变为帝王仪仗的装饰。
  3. 历史事件
    《汉书·王莽传》描述王莽时期将“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反映当时刑罚的残酷性。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工具

古代常用斧钺作为“断斩”的刑具,后演变为礼器,如帝王车驾的装饰(参考《苏氏演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扩展用法,可查看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氐宾商承托莼丝的颅电压改毁改捐告祢构敌河典后尘皇雄氏甲楯江翻海倒鉴悟骄竪家雀佳人已属沙咤利辑刊急竹繁丝拘梗抗震空虚宽懈冷雨隶首炉灰貌喏脑合泥驳醅酿平面图娉婷破费轻强覃转气象战跂伫祛疑染尚人圈尚古自升压神学式干絁裘书函熟嫺擡高泰山梁木同房同功绵顽谗忘劳武工巫觋象外小隙沉舟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