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卻略”。1.山背隆起貌。 唐 杜甫 《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内諸官》:“坡陁因厚地,卻略羅峻屏。” 仇兆鳌 注:“卻略,狀山背後擁。” 宋 範成大 《自石林回過小玲珑》詩:“卻略巖岫杳,黝糾石牀怪。”
(2).退身。表謙恭。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周王 既入,始至階頭,帝逆遣傳詔遏使就東廂。 周侯 未悟,即卻略下階。” 唐 顧況 《酬本部韋左司》:“卻略欲一言,零涕和酒飲。”
“卻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分析:
形容山勢形态
在古詩文中,“卻略”可指山背隆起的樣貌。如杜甫《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内諸官》中“卻略羅峻屏”,描述山勢起伏之景。
退身表謙恭
古代文獻中亦表示退後一步以示謙遜,如《世說新語·方正》記載周侯“卻略下階”,體現禮儀中的謙讓态度。
不同來源對詞義側重不同,現代使用多指“推辭”,而“山勢”和“退身”多為古文或特定語境下的解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樂府詩集》《世說新語》等古籍。
卻略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卩”和“刂”,共計11個筆畫。
卩為印部,意為“封印”的象形字,表示印章的形狀。
刂為刀部,表示刀子的形狀,是一個常見的部首。
卻略的釋義多種多樣,可以根據上下文的不同來理解。常見的意思有:
1.介紹:璀璨的星空,卻略着無窮的奧秘。
2.忽略: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努力,不應該卻略了别人的付出。
3.回避:面對挑戰時,我們不能卻略問題,而應該勇敢面對。
4.不注重某個事物:有人隻重視自己的利益,卻略了他人的感受。
卻略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字,而繁體字則是根據這個詞的發展演變而來的。在古代,卻略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保持了“卩”和“刂”的基本形态。
以下是卻略的繁體字形式:
卻畧
組詞:卻步、卻病、卻無、卻之不恭
近義詞:忽視、忽略、忽略、漠視
反義詞:關注、重視、注重、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