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五言古詩 ”。
五言古,全稱“五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體裁之一,指每句五字、不嚴格遵循平仄對仗規則的古體詩。其核心特征與文學地位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五言古”脫胎于漢樂府民歌,成熟于東漢末年文人創作。相較于四言詩,五言句式音節更豐富,叙事抒情容量更大,成為漢魏至唐代詩歌的主流形式之一。其核心規範包括:
(來源: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87-91)
“五言古”區别于唐代成熟的“五言律詩”的關鍵在于: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二卷頁112-115)
“五言古”承載了中國詩歌的“風骨”傳統:
(來源:遊國恩《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一冊頁231-235)
結論:“五言古”作為漢語詩歌的基石體裁,以形式自由、語言凝練、情感深摯為特質,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的審美範式。欲深入探究,可參閱《漢語大詞典》“五言古詩”詞條(鍊接)及《全漢魏晉南北朝詩》原典。
五言古,即“五言古詩”的簡稱,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五言古詩形成于漢、魏時期,是一種每句五字、句式固定的詩體。它既不同于漢代樂府歌辭,也區别于唐代的律詩和絕句,因此被單獨歸類為“五言古詩”。
形式特點
發展演變
唐代的五言古詩在繼承漢魏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時代特色,如題材擴展和情感表達的深化,代表作品包括《送别》《望嶽》等。
簡稱使用
“五言古”是“五言古詩”的省稱,常見于文學評論或詩體分類中。
如需更完整的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百啭千聲班墨撥雨撩雲蠶候搶攘耽玩燈台守電極端線對校耳膜二十四番花信風粉白黛綠風絮馮夷概擧跟車工切觀往知來滾溜畫到花姑娘滑潤貨攤家備椒瘴嘉志疥蟲悸慄枯竭藍菜連鋒聯合收割機寥天裡勾外聯靈榇靈栖檩條林園賣威面盡酩子裡耐看蜺妖凄哽秦棧騎牆派器宇饒餘森然聖論失口手帖蘇堤童奴玩華鞋底歇眼喜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