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丹墀。借指朝廷。 唐 韓愈 《歸鼓城》詩:“我欲進短策,無由至彤墀。” 宋 秦觀 《寄孫莘老少監》詩:“一出 承明 七換麾,君恩復許上彤墀。”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三二:“彤墀小立綴鵷鸞,金碧初陽當畫看。”
“彤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原指紅色的台階或門檻,常用于描述宮殿、廟宇等建築的華麗外觀。其中“彤”為紅色,“墀”指台階或門檻,合稱強調建築色彩的莊嚴與華美。
在文學中多借指朝廷,成為象征皇權或政治中心的代稱。例如:
多出現于詩詞或文言文,兼具具象與抽象雙重含義,既描述建築實體,又隱喻朝廷的權威與莊嚴。例如宋代秦觀詩句“君恩復許上彤墀”即通過“彤墀”表達重返朝廷的意象。
以上解析綜合了字源、引申義及文學用例,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彤墀(tóng ch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彤,讀音為tóng,是表示紅色或紅色的美稱。墀,讀音為chí,指的是門前的階梯、台石等。
彤墀一詞的意思是“紅色的台階”或“紅色的地面”。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彤墀常常用來形容宮殿、廟宇或官方建築物的大門前的地面,通常是采用了紅色的材料。
彤墀這個詞在古代與帝王、朝廷和尊貴的地位相關。用彤墀來描述某個地方的地面,意味着它的高貴、莊嚴或神聖。
彤字的部首是彡(xǐ)。
彡是山的上部分,表示山的形狀或象征山的形狀。
彤字的總筆畫數是八畫。
墀字的部首是土(tǔ)。
土是土地的象形,表示大地或土地。
墀字的總筆畫數是十二畫。
彤墀的繁體字為瞳墀。
在古代,彤墀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堂墀、尚墀等。
這些變體的意思與彤墀基本相同,用于描述紅色的地面或宮殿的大門前的地面。
1. 十二層彤墀,聳立在皇家宮殿前。
2. 朝廷大殿前的彤墀,以紅色石料鋪砌而成,顯得莊嚴而神聖。
3. 漢代的大臣們行走在彤墀上,感受到莊嚴和尊貴。
組詞:紅墀、血墀、朱墀、玄墀。
近義詞:紅地、紅台階、紅色地面。
反義詞:黑墀、白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