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識的意思、斷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識的解釋

決斷而有識見。《三國志·魏志·明帝紀論》:“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識"作為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由"斷"與"識"兩個語素共同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的釋義體系分析:

  1. 語素解析

    "斷"字本義指用刀斧截物,《說文解字》釋為"截也",引申為決斷、判斷,如《禮記·樂記》"臨事而屢斷";"識"字在《廣韻》中訓作"認識",含認知與辨識雙重意涵,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有"識乃心之用"的哲學闡釋。

  2. 複合詞義

    組合成詞後,"斷識"特指通過思辨達成的認知判斷,包含三層遞進關系:其一指對事物本質的洞察能力,如朱熹《朱子語類》"須是斷識得個道理分明";其二強調認知過程中的決斷屬性,類似《文心雕龍》"決斷謂之斷"的思維特征;其三蘊含價值判定維度,見于章學誠《文史通義》"斷識其得失"的史學批評方法論。

  3.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明清學術著作,如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論史法雲:"非具通方之斷識,難為載筆之權衡";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亦言:"心知斷識,事物至而心衡之",體現清儒注重實證的認知取向。

(主要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中華書局《王力古漢語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

“斷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uàn shí,其核心含義為決斷而有識見,通常用于形容人在處理事務時既具備果斷的決策能力,又擁有深刻的見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出處與例句


3.近義詞與適用場景


4.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相關曆史評注。

别人正在浏覽...

哀丐暗将百不一貸半虛空保密通信便籤壁龍不惡草船持柯導示倒投倒宅大弦戲得分地畝狄水東師鬥巧逗晩蹲鋒發電赤防慮非偶附服輔正改過自新貢官狗骨秃聒聒叫合營紅區淮汭婚媾儉逼假飾麇驚看人說話空辭匡子枯甲臨歧六蓺鳗井漫滋謬想盤街嫖宿窮晝戚言悛換衢塗沙石世爻雙距水壺鎖口桃花馬體變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