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裝飾。 晉 張華 《相風賦》:“循物緻用,器不假飾。” 唐 張說 《白烏賦》:“謝先容而特達,郤假飾而全真。” 唐 白居易 《遣懷》詩:“況有假飾者,華簪及高蓋。”
“假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裝飾,但在不同語境中可能隱含虛假修飾或僞裝的引申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通過外部手段對事物進行修飾或美化,如器物、儀容等。例如晉代張華《相風賦》中“器不假飾”,強調器物無需過多裝飾,保持自然狀态。
古籍用例
隱含貶義
部分現代用法中,“假飾”可能帶有虛僞、不真實的意味。例如餘秋雨曾批判“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強調僞裝純真實為自我傷害。
綜合釋義
結合古籍與現代用法,“假飾”既可指單純的裝飾行為,也可在特定語境中表達刻意僞裝或矯揉造作的負面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查閱《相風賦》《白烏賦》等文獻,或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等來源。
假飾是一個漢字詞,由假和飾兩個部分組成。
假飾的部首是亻(人字旁),偏旁部首是饣(食物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假飾一詞是由“假”和“飾”兩個字合成而來。
假飾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會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對于假飾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存在差異,但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1. 他嘴上說着愛我,但是行為卻充滿了假飾。
2. 她的外表給人一種假飾的印象,讓人難以真正了解她的内心。
搭配“假飾”的常見詞組有:
- 假象:指表面上的假象。
- 假意:指故意假裝。
- 假裝:指故意僞裝自己的行為。
與“假飾”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 僞善:指虛僞的行為。
- 掩飾:指隱藏真相。
與“假飾”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 真實:指真實的、沒有虛假的。
- 坦誠:指真實、直率的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