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尚典實但求辭藻的句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麗辭》:“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事對者,并舉人驗者也。”
“空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文學創作中的修辭手法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解釋:
“空辭”指不追求典故或實際内容、僅注重辭藻修飾的句子。這類語句以語言形式的美感為核心,而非依托具體事例或典籍支撐。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麗辭》。書中将“言對”與“事對”作對比:
在文學批評中,“空辭”可體現語言技巧,但過度使用可能導緻内容空洞。劉勰雖肯定其美感,也強調需與“事對”結合,以達到“理圓事密”的效果。
《空辭》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沒有言辭、言辭之外的部分”。它指的是沒有實質内容或沒有明确表達意義的辭章。
《空辭》的部首是“言”(yán)。
它總共有7個筆畫。
《空辭》一詞最早出現在《管子•情文》一書中,是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修辭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空辭》則表示修辭之外的部分,即言辭之外、沒有實質内容的辭章。
《空辭》的繁體字為「空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空辭》古時候的寫法為「空詞」。
1. 他的演講中充滿了空辭,聽起來毫無意義。
2. 這篇文章隻是一堆空辭,沒有實際内容。
1. 空洞(形容詞)- 指缺乏實質内容或意義的。
2. 空言(名詞)- 指沒有實際行動或實際意義的言辭。
1. 虛辭
2. 空話
實詞
有實質内容或明确表達意義的辭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