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浸潤感化。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道施》:“外物之動性,若神之不守也,積習漸靡,物之微者也。”《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贊》:“此非獨王也,亦其俗薄,臣下漸靡使然。”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書九》:“漸讀如漸漬之漸,靡與摩同。漸靡即漸摩。”參見“ 漸摩 ”。
(2).謂依水的流勢。《晉書·劉頌傳》:“譬由行舟,雖不橫截迅流,然俄向所趣,漸靡而往,終得其濟。”《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十年》:“然當漸靡而往,稍向所趨,然後得濟也。” 胡三省 注:“濟大川者,雖曰橫絶大川,亂流而渡,然必因水勢漸靡,而行舟向其所趨,以登陸之路,然後汔濟。”
“漸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通過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教化,強調自然滲透的過程。例如:
指順應水流趨勢,常用于比喻順勢而為。例如: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典籍、學者注疏及詩詞用例,完整信息可參考《春秋繁露》《漢書》等原典。
《漸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逐漸消亡、逐漸衰敗的意思。
《漸靡》的部首是水(氵)和革(革部),它們分别代表了水和皮革這兩個意義。它的總筆畫數是14畫。
《漸靡》一詞源于古代的文學作品《左傳》中:“天下之事漸靡矣。”這句話意思是世界上的事物逐漸衰敗、逐漸消亡。
《漸靡》的繁體字為「漸靡」。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漸靡》的古代寫法是「漸靡」。
1. 這個老傳統漸漸靡然成為過去。
2. 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古老的習俗正在漸靡。
近義詞:漸漸消逝、逐漸衰落、漸漸式微
反義詞:興盛、繁榮、興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