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舌的意思、断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舌的解释

割断舌头。古代的一种肉刑。《汉书·刑法志》:“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后汉书·崔寔传》:“昔 高祖 令 萧何 作九章之律,黥、劓、斩趾、断舌、梟首,故谓之具五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断舌

释义

  1. 字面本义:指舌头被切断或断裂的生理状态,属极端身体损伤。
  2. 引申义:象征语言功能丧失或无法发声,强调彻底沉默或保守秘密的决心。
  3. 文化意象:常见于典故,喻指为坚守诺言或保密而牺牲言语能力,含悲壮色彩。

词性分析

语义演变

先秦文献中多描述刑罚或自残(如《韩非子》载“断舌而亡”),后渐转为精神象征。唐代《新唐书·忠义传》记安金藏“断舌示忠”,强化其“舍身守密”的伦理意义,成为忠诚符号。

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断舌”词条释为舌体断裂,引申喻失语或决意不言。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收录“断舌”典故,引《新唐书》安金藏事典。
  3.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2):解析“断舌之誓”成语,溯源至唐传奇。

文化典故

安金藏断舌:武则天时期,太常工人安金藏为证太子李旦清白,当庭剖腹并自断其舌。此举震动朝野,成为忠烈象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后世以“断舌”喻舍身守义,如文天祥《正气歌》“断舌常山公”即化用此典。

语言学特征

结语

“断舌”由具象伤残演变为精神符号,承载汉语“舍身守诺”的伦理内核,其语义凝固于典故,成为汉语特有的文化语言化石。

网络扩展解释

“断舌”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为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指割断舌头,属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肉刑。该刑罚主要用于对犯有诽谤、诅咒等言论罪的罪犯实施惩戒,通过剥夺其语言能力达到威慑目的。

2.历史背景

3.延伸与相关概念

4.现代语境

现今“断舌”已无实际刑罚意义,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例如描述古代酷刑制度或比喻极端压制言论的手段。


来源参考:以上内容综合自汉典、史书记载及权威词典释义(可查看、2、5、7)。

别人正在浏览...

迸火布谷才哲草案馋相超然传叙错案独贤儿大不由娘覂驾攻没观音衲毫银喝叱恛恛会偶揃落翦弃洁身崨嶫惊飙精度禁毁扃键积日累岁蠲放絶肮叩马馈贶朗朗冷巷列断灵螭弭难内藏库怒发冲冠胮肛秦墟穹笼全交曲蹴曲迂扰挂三小凤凰烧灯节省静升没沈叹守府送终睟穆外祖父委貌文敏文瑶瞎火兵纤维板险言限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