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reak off;dissociate;stop;severe]∶中断联系
断绝来往
断绝朋友关系
(2) [discontinue]∶不再连贯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管子·幼官》:“方外旗物尚白,兵尚剑,刑则绍昧断絶。” 尹知章 注:“其用刑则断昼之昧断絶而戮之也。” 唐 綦毋潜 《春泛若耶》诗:“幽意无断絶,此去随所偶。” 梁斌 《红旗谱》四五:“学校和外界断绝了联系。”
(2).犹拒绝。《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传》:“及上欲封诸舅,太后輒断絶曰:‘吾计之熟矣,勿有疑也。’”
(3).妙绝;绝无仅有。 唐 张鷟 《游仙窟》:“细腰偏爱转,笑脸特宜嚬。真成物外寄稀物,实是人间断絶人。”
(4).彻底。 清 李渔 《比目鱼·肥遁》:“夫人,不是我迟疑观望,只因有心辞官,要辞箇断絶,不要辞了官头,又留箇官尾。”
(5).形容极其悲伤。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伯文 以次呼家中大小,久之,悲伤断絶,曰:‘死生异路,不能数得汝消息,吾亡后,儿孙乃尔许大!’” 南朝 宋 鲍照 《东明行》:“涕零心断絶,将去復还诀。” 宋 苏轼 《中秋月寄子由》诗之二:“欲和去年曲,復恐心断絶。”
(6).指死亡。《世无匹》第一回:“ 非烟 哀慟痛恨,又被老鴇羞辱了一场,当夜悬梁自尽。 权一庵 闻知断絶,心中甚觉畅快。”
(7).判决完毕。 宋 王安石 《赐敕奖谕权大理少卿蔡冠卿》:“四月一日已前下寺公案,并已断絶。”
"断绝"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关系或状态彻底终止的动词,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释义差异。根据权威辞书解释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基础语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断绝"定义为"使原来连贯的事物不再连贯",强调事物间连续性的强制终止。该词常与"关系""联系""往来"等抽象名词搭配,例如"断绝外交关系""断绝经济援助"。
二、引申含义 《汉语大词典》补充其引申义为"彻底消除或阻隔",适用于具体与抽象双重范畴。具体层面如"断绝水源",抽象层面如"断绝邪念",体现该词从物理阻断向精神层面的语义延伸。
三、法律范畴 在法律术语中,《法学大辞典》特别指出"断绝"具有民事关系终止的法律效力,如《民法典》规定的"断绝父子关系"虽非法定程序,但可产生继承权消灭等实际法律后果。
四、历史语用 王力《古代汉语》收录的《汉书·霍光传》用例"(光)与上官桀断绝"显示,该词早在汉代已具备现代语义特征,证明其语义稳定性超过两千年。
“断绝”是一个动词,指原本存在联系或连贯的事物被中断或终止。以下是详细解释:
中断联系
指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之间原有的关联被切断。例如:
不再连贯
描述原本连续的状态被打破。例如:
常见翻译为break off、sever(如“sever connections”)。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现代文学及词典解释,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管子·幼官》《东观汉记》等文献来源。
案发傲逸剥坐本意避之若浼参实敞平常平法乘肥蠢俗锄诛磁头稻子短评非誉粉堞風磴俸钱扶揑沽名吊誉骨岩岩侯弓回眷秽駡货底火棍较短絜长及第成名积懑金刚努目旌木谨确峻流空群灵朮忙郎马贼命籍凝霜泼脚子货前策潜会青翠起迁日文睿谋三恶莎搭八舍利塔手足异处四辖缩本讨僭田鸡推头未雨绸缪文勋显言小业种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