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截的意思、斷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截的解釋

(1).切斷;截斷。《漢書·谷永傳》:“發人冢墓,斷截骸骨,暴揚屍柩。”《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單将鋭卒,深入虜廷,胡人衆多,鈔軍前後,斷截歸路。”

(2).禁絕。《隋書·高祖紀下》:“抄掠人畜,斷截樵蘇,市井不立,農事廢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斷截(duàn ji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動詞性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外力使物體分離為不連續的部分,強調動作的突然性與結果的不可逆性。以下從權威詞典與語言學角度分層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物理層面的切斷

    指将物體(如繩索、木料、水流等)從中強行分開,使其失去整體性。

    例證:古籍《淮南子·天文訓》載“天柱折,地維絕”,其中“絕”即含“斷截”之意,喻指支撐天地的巨柱斷裂。

  2. 抽象事物的中斷

    引申指連續性事件或狀态的驟然中止,如信息傳遞、時間進程、人際關系等。

    例證:魯迅《彷徨》中“消息忽然斷截了”,描述信息鍊的突然消失。


二、語義辨析


三、古籍典源佐證

《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斷截”,但“斷”字釋義為“截也”,段玉裁注:“刀劈物使分曰斷”。清代《康熙字典》引《增韻》:“斷,截也,判也”,印證二字互訓關系,凸顯“截”的強制性分離特征。


四、現代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使物體分成兩段或幾段”,強調結果的物理分割。

  2. 《漢語大詞典》

    補充義項:“阻斷;隔絕”,如“斷截來路”,突出空間或路徑的阻隔。


五、典型用例分析


語用提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及正式語境,日常口語中常以“切斷”“弄斷”替代,但二者無法完全傳遞“斷截”蘊含的突發性與破壞力。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和文獻記載,“斷截”一詞的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物體或行為被強行中止的狀态,核心含義為「切斷」「截斷」。既可用于具象物體(如繩索、道路),也可指抽象事物(如計劃、行動)。

二、詳細釋義

  1. 物理截斷:指用外力将物體分割斷開。如《漢書·谷永傳》記載的「斷截骸骨」,即指斬斷骨骼的物理行為。
  2. 行為中止:比喻事情被外力強行中斷。如「談判被突發事件斷截」。
  3. 系統禁絕:在特定語境下引申為徹底阻止。《隋書》中「斷截樵蘇」即禁止砍柴放牧的禁令。

三、使用場景 • 工程領域:描述管線/道路中斷 • 文學描寫:渲染突然變故 • 曆史文獻:記錄禁令或戰事截擊(如《三國志》載田豫被「斷截歸路」)

四、同義詞辨析 與「截斷」側重結果不同,「斷截」更強調動作的強制性和突然性。近義詞包括:阻斷、腰斬、戛止等。

該詞屬于書面用語,現代口語中多用「打斷」「切斷」替代。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查看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自得案節诐遁髀裡肉生兵馬司逋囚草創草團瓢常存辰勾重行醋海翻波打虎抵堮動步鬥獰奉坐附社甘液估客樂箍攏河唇黑晻晻何伺黃膠花飾虎勁薦擢傑骜繼晷旌旆稷牛錦筝焜煌領表靈飛經龍蟠虎遶慢說片石漂搖潛聲慶廉缺吃少穿三岑賞善罰否勺口兒聖像身外身十幹識體松塔宿田翁田時停蓄未已仙井險躁小九九歇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