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育。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芸薹》:“蕓薹……经水行后,加以四物汤服之,云能断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恶其提携之烦,乳哺之不足,乃术药使断产。”
“断産”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理解:
传统医学中的含义(绝育)
该词在明清文献中多指通过药物或手术使人丧失生育能力。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服用特定药物可“断产”,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也提到用术药绝育的案例。这一用法属于古代医学概念,现代已较少使用。
现代汉语成语用法(生产中断)
作为成语,“断産”读作duàn chǎn,表示产量骤减或生产过程被迫中止的状态,例如工厂因原料短缺导致断产。此含义强调经济或生产活动中的停滞现象。
词义演变特点:
古代侧重“断绝生育能力”的个体行为,现代则转向“中断生产”的经济领域,体现了语言随社会需求变化的特征。需注意区分具体语境,避免混淆古今词义。
断産(duàn chǎn)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产业停产或者经济停滞的状态。这个词可以是指一个产业的停产,也可以是指整个经济的停滞。
断産是由“矢”和“田”两个部首组成的。其中,“矢”是指“矛头”部首,而“田”则是指“田字格”部首。断産共有9个笔画。
断産这个词最早是从日语中借用而来的。在日语中,断産(だんさん)指的是企业或工厂的停产状态。在中国,这个词逐渐被引入并采用,用来描述产业停产或经济停滞的状态。
断産的繁体字为「斷產」。
在古代,「断産」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小篆字体中,「產」的上面会有一个小点,表示产出的意思。而在隶书中,「産」的下面会加一个横折,表示停滞的意思。
1. 由于原材料供应中断,该工厂面临断産的危险。
2. 经济不景气导致了许多企业的断産。
组词:产业断産、经济断産、断産风险。
近义词:停产、停滞。
反义词:复苏、恢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