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斷見與常見。《百喻經·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諸佛説法,不著二邊,亦不著斷,亦不著常。如似八正道説法,諸外道見是斷常事已,便生執著。” 唐 王維 《胡居士卧病遺米因贈》詩:“有無斷常見,生滅幻夢受。” 趙殿成 箋注:“《涅槃經》衆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見,二者斷見。《楞伽經》離於斷常有無等見。”參見“ 斷見 ”。
“斷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語義指向的複合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基于權威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斷常”在古漢語中可拆解為“斷”與“常”的并列結構。《漢語大詞典》指出,“斷”表斷絕、截斷,“常”指恒久規律,合稱時多用于哲學或宗教語境,表達對事物存在狀态的判斷。例如《莊子·齊物論》中“斷常兩忘”一句,指超越“斷滅”與“恒常”的二元對立觀念。
二、佛教術語引申 在佛教典籍中,“斷常”特指“斷見”與“常見”兩種極端見解。《佛學大辭典》解釋:“斷見”認為生命死後徹底消亡,“常見”則執著于靈魂永恒,二者均違背佛法中“緣起性空”的核心教義。此用法可見于《中論·觀因緣品》對“斷常二邊”的批判。
三、近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部分地區方言中“斷常”表“時常”“經常”的副詞用法,如“他斷常來幫忙”。此義項可追溯至明清白話小說,例如《醒世姻緣傳》中“斷常與他些銀錢”的表述。
參考資料
“斷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來源區分:
指“斷見”與“常見”兩種極端觀念: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打破常規:
建議在學術或傳統文化讨論中采用佛教定義,日常使用引申義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愛禮存羊冰暴碧玉年補骨脂猜打蒼浪草廬三顧常調長關城壘程糜出入起居從兒村沙點素冬大麥遁名俯瞰感忿革革跟勁公粥溝渎詭把戲龜途海榷宏巨介推咭咭刮刮錦窠廑注曆觀斄牛離蔬釋屩留授螺蛳旋買窩盟契木缽目耗女牛前策遷叙清贍日久歳長賞金山壑時體首次手力素滻踏影蠱騰雲跳灰驢同心共膽吐暈完案晩末五軍蕭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