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本《书·仲虺之诰》:“惟王不邇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谓 商汤 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因以“东征西怨”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唐 陆贽 《重优复兴元府及洋凤州百姓等诏》:“古先哲王,东征西怨。顾予不德,重以劳人。”
“东征西怨”是一个历史典故类成语,现详细解释如下:
拼音:dōng zhēng xī yuàn
本义:商汤向东方征伐时,西方百姓埋怨他未能先解救自己。
引申义:指帝王以仁义之师为民除害,因行动有先后顺序,未及时解救地区的百姓会产生期盼心理,后成为对仁政军队受拥戴的形容。
源自《尚书·仲虺之诰》:
原文:「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释义:商汤不沉迷享乐、不敛财,以德政封赏官员。当他东征时,西方百姓因未被优先解救而抱怨;同理南征时北方百姓也会抱怨,侧面反映其仁德深得民心。
现可比喻符合民心的举措因实施顺序引发暂时性舆论矛盾,但本质仍体现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诉求。
《东征西怨》是一个成语,意为东方征服西方,西方人民抱怨不满。它形容一个国家或地区扩张的过程中,征服的对象产生了不满和抵抗。
《东征西怨》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东(dōng)和征(zhēng)。
东由刀(刂)和一(一)组成,征由彳(辶)和正(一)组成。所以总共有5个部首:刂、一、彳、辶、正。
东的笔画数为5画,征的笔画数为9画。
《东征西怨》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外物》:“宋人称斌弘之辈为远近怨——远者东征,近者故旧恶之而夜怨。”
《东征西怨》这个成语的繁体为「東征西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古时汉字的写法中,东的写法为「東」,征的写法为「徵」。
他们的国家采取东征西怨的政策,导致周边国家的民众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东方、东风、西方、西风、怨恨、征途等。
东侵西怨、东渐西怨等。
西征东怨、东善西应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