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過箭傷的鳥。 唐 白居易 《得微之到官書備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詩之四:“傷鳥有弦驚不定,卧龍無水動應難。”參見“ 傷禽 ”。
“傷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傷鳥”指受過箭傷的鳥,常用于比喻因經曆創傷而心存恐懼或警惕的事物。該詞源自古代狩獵場景,受傷的鳥類因對弓箭聲敏感,表現出驚懼不安的狀态。
二、出處與例句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得微之到官書備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中寫道:“傷鳥有弦驚不定,卧龍無水動應難。” 此處以“傷鳥”暗喻身處困境、易受外界影響的個體,與“卧龍”形成對比,增強詩意張力。
三、相關詞彙
“傷禽”與“傷鳥”同義,均指受傷的鳥類。二者在古漢語中常互換使用,體現對創傷經曆的文學化表達。
四、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傷鳥”可引申為心理或生理受創後對外界敏感的人或群體,例如描述戰争幸存者或受虐動物的應激反應。
《傷鳥》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對弱者的不公平對待或者加以傷害的行為。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的寓言故事。
《傷鳥》的拆分部首是⺍(手首)和鳥(⺶),總共包含10個筆畫。
成語《傷鳥》來源于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隻烏鴉意外受傷,不能飛行。其他的鳥兒為了自保,紛紛欺負和攻擊受傷的烏鴉。這個故事表達了人們對弱者或者在困境中的人沒有同情心,甚至會對他們加以傷害的現象。
《傷鳥》
在古代,傷鳥的成語寫作“傷鳥”。而隨着時間的演變,字形逐漸簡化為現代的“傷鳥”。
1. 他們利用職權傷害弱勢群體,這簡直是傷鳥的行為。
2. 社會應該關注和保護那些弱勢群體,而不是傷鳥。
傷害、傷心、傷口、傷痛
虐待、欺負
關懷、保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