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洞學的意思、洞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洞學的解釋

指古代設在名山勝地的書院。 明 陳沂 《遊匡廬山記》:“ 南唐 昇元 中建學館,以 李善道 為洞主,號‘廬山洞學’。 宋 知 江州 事 周述 學徒數千,乞賜九經,從之,洞學益顯, 石鼓 、 嶽麓 諸學不能也。”《廬山志》卷八引 吳炜 《重修白鹿洞書院記》:“所望上之所以教與下之所以學者,法 朱子 洞學之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洞學”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意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的書院教育機構,尤指宋明時期以“洞”為名的書院。以下從詞源、釋義與演變三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基礎釋義

    “洞”本義為幽深之地,引申為“通達”“透徹”,如《說文解字》釋“洞”為“疾流也”,後衍生出“洞察”等含義。結合“學”字,“洞學”最初指以“洞”命名的書院,如宋代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取“學問通達如洞”之意。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洞學”特指“設于洞中的書院”,後演變為書院代稱。

  2. 曆史發展與文化内涵

    南宋朱熹重修白鹿洞書院後,“洞學”成為理學傳播中心,強調“格物緻知”的學術精神。明代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洞學之興,蓋以明道為宗”,體現其哲學教育功能。此類書院多選址山林幽靜處,契合“洞”字意境,如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等亦被泛稱“洞學”。

  3. 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研究中,“洞學”可指代傳統書院制度及其教育理念。學者李國鈞在《中國書院史》中提出,洞學體系“融合講學、祭祀與藏書,構成古代高等教育獨特模式”。部分文獻亦用“洞學”比喻深邃系統的學問,如“治學當如洞學,務求精深”。

引用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洞學”是古代中國對設立于名山勝地的書院的特定稱謂,尤其與自然景觀中的山洞或幽靜之地相關聯。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洞學指古代設在名山勝地的書院。這類書院多選址于環境清幽的山林洞穴附近,如廬山、嶽麓山等地,旨在營造遠離塵嚣的治學環境。

  2. 曆史背景與實例
    據記載,南唐昇元年間(937-943年),廬山曾建學館,由李善道擔任“洞主”,稱“廬山洞學”。宋代時,江州知州周述因生徒衆多,奏請朝廷賜予九經典籍,使洞學聲名遠播,甚至超越當時著名的石鼓書院、嶽麓書院等。

  3. 教學特點與影響
    洞學不僅注重儒家經典研習,還承襲了理學傳統。例如,朱熹曾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即洞學之規),強調“格物緻知”與道德修養并重,成為後世書院教育的典範。

  4. 詞源與演變
    “洞”字既指代書院所處的山洞環境,也暗含“洞徹學問”的治學理想。隨着時間推移,“洞學”逐漸成為這類山林書院的代稱,并融入地方教育體系。

如需了解具體洞學的建築形制或教學細節,可進一步查閱《廬山志》等地方志文獻(參考來源:、5)。

别人正在浏覽...

邊略變趨鼻端出火庳陋壁塢漕舫齒牙為禍踳訛大陸橋運輸躭淫墊子雕镂藻繪鬥毆都座福爾賽世家附協功夫茶歸道過樓古意和孺介珪極功旌蓋經濟赉賜料選留遺龍闉黴菌難耐年根兒儜兒袍套屏面貧巷清秋節邱樊缺嘴鼩鼱驅羊戰狼染蒼染黃睿博儒家三公子僧軒侍候詩名書招松風歲景貼闆頭勢頹坌頹雲外色五字詩閑練霄氣細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