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九的意思、二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九的解释

(1).即十八。 汉 扬雄 《太玄·图》:“玄有六九之数,策用三六,仪用二九,玄其十有八用乎?” 范望 注:“不正言十八而言二九者,玄之辞也。”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巨相四八,照曜於大千;尊法二九,包笼乎无外。”按:小乘之宗,计有二九十八部之分派。《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那 韩子文 虽是满腹文章,却当不过家道消乏,在人家处馆,勉强糊口,所以年过二九,尚未有亲。”

(2).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唐 令狐楚 《九日言怀》诗:“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

(3).指冬至进九后的第二个九天。即冬至日起的第十天至第十八天。民谚:“一九、二九不出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九”在汉语词典中是一个特定术语,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九”习俗的一部分。它源于农历节气,具体指冬至后的第二个九天周期(即冬至后第10天到第18天)。这一概念常用于描述冬季的严寒阶段,并在民间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时间范围

“二九”是“数九”习俗中的第二个九天单位。“数九”从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依次为一九、二九、三九等。二九的准确时间为冬至后第10天至第18天(以冬至为第一天计算)。例如,如果冬至在12月22日,二九则从12月31日持续到次年1月8日。这一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深冬,气温显著下降,常被视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之一。

文化意义与习俗

在传统文化中,二九象征着寒冷和考验。民间有“一九二九不出手”的谚语,形容天气严寒到人们不愿伸手外出。二九期间,习俗包括注重保暖、储备食物,以及为春节做准备(如扫尘或腌制年货)。这一术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观察,还承载了农耕社会的生存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扩展含义

有时,“二九”在口语中可能指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即春节前夕),但这并非词典标准定义,而是语境引申。在正式汉语词典中,二九的核心含义始终围绕“数九”习俗,强调其作为时间标记和气候象征的功能。

参考来源:汉典(zdic.net)和《现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二九”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1. 数字“十八”的别称
    在古汉语中,“二九”常代指数字18,常见于文学或数学表述。例如:

    • 汉代扬雄《太玄·图》提到“仪用二九”,即指用18种仪制;
    • 南朝文献中“尊法二九”指佛教小乘的18个分派。
  2. 冬至后的第二个九天(节气概念)
    作为“数九”习俗的一部分,指冬至后第10至18天,属于冬季寒冷阶段。民谚如“一九二九不出手”,描述此时气温低至手难外露。敦煌文献记载此时“单衣觉寒,群鸟夜投高宿”,体现气候特征。

  3. 年龄代称
    古代文学中偶用“二九”指代18岁,如《初刻拍案惊奇》中“年过二九”即超过18岁。

其他说明:个别文献提到“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释义(如),但此用法较少见,可能与“九九”混淆,需谨慎考据。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隘口保林簸掉缠陷棰杀炊箒出卖灵魂搭街坊倒把吊抚调类分截扶拥高号逛青锅汤酣欢侯国画力黄绫虎咽狼餐家鸡野鹜讲通家至户晓洁身畸胎饥虚君王口声枯喉来者连钱草李连杰麻渣冕旒幕朔乃若纳职炮舰喷壶清制寝宿穷竭绮宴群类攘外安内人生在世忍性戎钺三谏鼠目麞头四临陶令菊厅宇退如山移頽塞晚伴儿五经库无条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