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公的意思、二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公的解釋

指府和縣的副職。《儒林外史》第二三回:“適才我站在門口,遇見敝縣的二公。”參見“ 二太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公"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核心義項,依據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解析如下:


一、官職合稱

指古代特定官職組合,尤以宋代為典型:

太尉與司徒的合稱。二者均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屬最高階官銜。宋代延續此制,但漸成虛銜,象征尊榮地位而非實權。

例證:

《宋史·職官志》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預政事。" 其中"二公"即常指太尉、司徒。


二、尊稱兩位男性

泛指兩位地位尊崇的男性,含敬意:

  1. 尊稱高官:如"朝廷二公"指兩位重臣;
  2. 敬稱名士:如蘇轼《與陳季常書》"二公俱作者,其詞豈能及此",以"二公"尊稱友人。

語源:

"公"本為爵位(如周公、召公),後引申為對男子的敬稱。"二公"結構類似"諸公",通過數詞強化群體尊稱意味。


權威參考來源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1卷第105頁"二公"詞條,該辭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收錄古漢語詞目37萬餘條,為現代漢語權威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二公”是一個曆史官職稱謂,主要用于明清時期的地方行政體系。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二公”指府和縣的副職官員,具體對應縣丞一職。該職位别稱源于其輔助知縣(正職)的職責,分管糧馬、稅收、戶籍、巡捕等事務。

  2. 曆史背景與職責
    根據明清制度,縣丞(二公)與主簿同為知縣的主要輔佐官員。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及“敝縣的二公”,即指縣丞。其職能包括協助管理地方行政、司法及財政事務,類似于現代副縣長的角色。

  3. 延伸用法
    在非正式語境中,“二公”有時也用于代稱兩位地位相當的公職人員,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4. 示例參考
    如的造句:“盧植暗自嘉許,不動神色道:‘伶牙利齒,可學孔文舉乎?卻不知二公子治于何典?’”此處“二公”即指輔佐官員的職能。

“二公”主要作為曆史官職存在,現代已無實際對應職位。如需進一步了解明清地方官職體系,可參考《儒林外史》等文獻或地方志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駕白鹿皮币拔救蝙蝠扇辯知兵要地志伯術車行道乘馭吃利春醞大腳力搭架子動勁兒放鷹分絶宮懸固辭黃號黃屋将軍嬌态禁虣井欄矜煉劇目聚傘花序開壇坤德壘門栊檻麻俐懵憕沐澤内窯黏兒年號匹敵起明清唱欽想瓊彩窮形極相群鴻戲海儒戶三告投杼三青鳥上辰上上人賞重舐犢情深十分惺惺使九分師令說公案四勿天時地利人和髫冠跳馬體敵吞刀刮腸玮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