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諸侯國名。《左傳·隱公五年》“ 衛 人以 燕 師伐 鄭 ” 晉 杜預 注:“ 南燕國 。今 東郡 燕縣 。”在今 河南 延津縣 東。《左傳·莊公二十年》“春, 鄭伯 和王室不克,執 燕仲父 ” 晉 杜預 注:“ 燕仲父 , 南燕 伯。”
(2). 晉 時 十六國 之一。 北魏 兵破 後燕 國都 中山 (今 河北 定縣 ),承相 慕容德 率衆遷到 滑台 (今 河南 滑縣 ),于公元398年自稱 燕王 ,史稱 南燕 ,是 鮮卑 慕容氏 在中原的最後一個政權。有今 山東 東部及 河南 的一部分。公元410年為 東晉 劉裕 所滅。
“南燕”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十六國時期的政權(主要含義)
二、春秋諸侯國名
指周代分封的南燕國,位于今河南延津縣東,與北燕(今北京一帶)相區别。見于《左傳》記載,如衛人借南燕軍隊伐鄭等事件。
三、文化引申義
作為成語,“南燕”比喻離開故土或熟悉環境,尋求新發展。源自慕容德南遷建國的曆史事件,後衍生出“燕國南渡”的意象。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政權更疊細節或春秋南燕的文獻記載,可參考《晉書》《左傳》等史料。
《南燕》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南方的燕子。燕子是一種飛翔速度快、體态優美的鳥類,有着靈巧的飛行技巧和美麗的羽毛色彩,因此常被用來比喻敏捷和美麗。
《南燕》的部首是“鳥”(鳥),拆分後的部首是“⺦”(三點水),右邊是“奄”,它一共有15個筆畫。
《南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漢書·地理志》,在該書中記錄了南方的燕子,即南燕。燕子常常在春天來到南方,栖息燕巢,因此得名南燕。
《南燕》的繁體字為「南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以将《南燕》拆分為兩個字,“南”和“燕”,分别是南方的意思和燕子的意思,按照古代漢字的寫法,可以寫成“南鳥”。
1. 那隻南燕在空中翺翔,展示着它的優美身姿。
2. 春天來臨時,南燕常常在我的窗外築巢。
組詞:南燕飛舞、南燕飛翔、南燕歸巢。
近義詞:南方的燕子、南國燕子、南邊的燕子。
反義詞:北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