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祿俸的意思、祿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祿俸的解釋

亦作“祿奉”。俸給。《後漢書·宣秉傳》:“﹝ 宣秉 ﹞所得祿奉,輒以收養親族。” 南朝 梁 何遜 《贈族人秣陵兄弟》詩:“祿俸不妻子,謳吟乃吏民。” 唐 崔令欽 《<教坊記>序》:“ 開元 中,餘為左金吾,倉曹武官十二三是坊中人,每請祿俸,每加訪問,盡為予説之。”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蘇小小考》:“﹝ 趙不敏 ﹞有祿俸餘資,囑其弟 趙院判 分作二分。一以與弟,一命送 盼奴 。”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我同胞不見夫彼所謂八旗子弟、宗室人員、紅帶子、黃帶子、貝子、貝勒者乎?甫經成人,即有自然之祿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祿俸的漢語詞典釋義

祿俸(lù fèng)是古代漢語複合詞,由“祿”與“俸”兩個近義字組合而成,專指古代官員、官吏因職務所獲得的金錢或物質報酬,相當于現代的工資或薪俸。以下從權威詞典與古籍用例展開解析:


一、單字溯源與詞義構成

  1. 祿(lù)

    • 本義:指福氣、恩賜,後引申為官吏的薪給。《說文解字》注:“祿,福也,從示錄聲。”
    • 引申義:特指官員因職位享有的經濟待遇,含“食祿”“俸祿”之意,如《論語·為政》言“子張學幹祿”,即求取官職俸祿。
    •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08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俸(fèng)

    • 本義:專指官吏的薪金。《說文解字》注:“俸,祿也,從人奉聲。”
    • 用法:強調制度化發放的職務報酬,如《史記·蕭相國世家》載“高祖以吏繇鹹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其中“奉”即俸錢。
    •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第412頁。

合成詞“祿俸”:融合“祿”的恩賜屬性與“俸”的制度化特征,泛指官員的法定收入,屬同義複詞。


二、古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1. 《漢書·食貨志》:

    “吏祿薄,祿俸不足以養廉。”

    • 釋義:官員俸祿微薄,難以維持清廉生活。此處“祿俸”明确指官吏的法定收入。
    • 來源:班固《漢書》卷二十四(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後漢書·百官志》:

    “百官受祿俸,皆半錢半谷。”

    • 釋義:官員俸祿以貨币與糧食各半的形式發放,反映漢代俸祿制度的具體形态。
    • 來源:範晔《後漢書》志第二十八(中華書局,1965年)。
  3. 《漢語大詞典》綜合釋義:

    “祿俸:官吏的薪俸。古代官吏的固定收入,包括錢、米、絹等實物。”


三、與近義詞的辨析


四、文化内涵與制度演變

古代“祿俸”制度體現等級性與實物性: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3. 《漢書》《後漢書》點校本,中華書局。
  4. 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中華書局,2018年。

網絡擴展解釋

“祿俸”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官員俸祿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官員任職期間獲得的固定收入,即俸祿或薪俸。該詞由“祿”和“俸”兩個同義字組成:

二、曆史用例

  1. 《後漢書·宣秉傳》記載“所得祿奉,輒以收養親族”,說明東漢時期官員用俸祿供養家族成員。
  2. 南朝梁何遜的詩句“祿俸不妻子,謳吟乃吏民”反映官員将俸祿用于公務而非私用。
  3. 唐代《教坊記》序提到官員領取祿俸的流程,印證該詞在唐代的行政體系中使用。

三、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可泛指工資收入,但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例如清代鄒容在《革命軍》中用“自然之祿俸”描述世襲特權階層的經濟待遇。

四、詞形變體

部分古籍中将“祿俸”寫作“祿奉”,屬于異體字現象,如《七修類稿》提到“祿俸餘資”的分配案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俸祿制度,可參考《漢語辭海》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阿媽阿誰擘名讒嗾雠克傳重賜龍錯忤滴溜打拉遏勃飯筥豐靡風姨賦筆輔厘挂箭和景河上丈人華楚歡適活命頰肌箭波踺子驕逆驚霆京兆尹開敞空室清野鐐琫理該橉木李斯力所不及冒稱黾阨塞模枋年紙凝嚴炮場胼胝蛩氈七十鳥秋豪之末戎捷榮木衰穨水芸嗣統韬瑜天養梯崖外艱瓦散圍壩未齓霧慘雲愁無厓無煙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