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祿奉”。俸給。《後漢書·宣秉傳》:“﹝ 宣秉 ﹞所得祿奉,輒以收養親族。” 南朝 梁 何遜 《贈族人秣陵兄弟》詩:“祿俸不妻子,謳吟乃吏民。” 唐 崔令欽 《<教坊記>序》:“ 開元 中,餘為左金吾,倉曹武官十二三是坊中人,每請祿俸,每加訪問,盡為予説之。”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蘇小小考》:“﹝ 趙不敏 ﹞有祿俸餘資,囑其弟 趙院判 分作二分。一以與弟,一命送 盼奴 。”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我同胞不見夫彼所謂八旗子弟、宗室人員、紅帶子、黃帶子、貝子、貝勒者乎?甫經成人,即有自然之祿俸。”
“祿俸”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官員俸祿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指官員任職期間獲得的固定收入,即俸祿或薪俸。該詞由“祿”和“俸”兩個同義字組成:
現代語境中可泛指工資收入,但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例如清代鄒容在《革命軍》中用“自然之祿俸”描述世襲特權階層的經濟待遇。
部分古籍中将“祿俸”寫作“祿奉”,屬于異體字現象,如《七修類稿》提到“祿俸餘資”的分配案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俸祿制度,可參考《漢語辭海》等工具書。
祿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官員的俸祿、薪水。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祿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祿俸的拆分部首是“⺮”和“亻”。其中,“⺮”是它的上部部首,通常表示與竹子相關的事物;而“亻”是它的下部部首,代表人類。祿俸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祿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職制度,它指的是官員所得到的錢財。在繁體中,祿俸的寫法為“祿俸”。
在古代,祿俸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祿的古代寫法為“祿”,它的意思是官員的薪水或金錢;俸的古代寫法為“酆”,它的意思是賞賜的食物或飲料。
1. 他的祿俸豐厚,生活過得很富裕。
2. 領取祿俸是官員的一項基本權益。
1. 祿位:指的是官職、官位。
2. 俸祿:指的是官員的薪水、報酬。
3. 祿山:指的是山上的官職,也表示離官離職。
1. 工資:指的是從事工作所得到的報酬。
2. 報酬:指的是根據勞動或服務所得到的回報。
3. 薪水:指的是從事職業工作或服務所得到的支付。
1. 家産:指的是個人或家庭擁有的財産、財富。
2. 捐款:指的是個人或組織自願捐出的資金。
3. 資助:指的是給予經濟上的幫助或支持。
通過對祿俸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解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并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