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制;控制。 郭沫若 《水平线下》:“这封信是初二的晚上到的,我得到信后,便想立刻去访他,但恐怕夜间不容易找着他的住所,我只得暂时遏勒着了。”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六:“--哼!岂有此理!不仅造假情报,而且造假警报!怒火在心里我遏勒不住。”
“遏勒”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遏勒(拼音:è lè)指强制、控制,强调通过外力压制或约束某种行为或状态。例如郭沫若在《水平线下》中描述自己因客观限制而“暂时遏勒”了行动意愿,体现对主观冲动的抑制。
与近义词“遏制”相比,“遏勒”更侧重人为的强制性干预,而“遏制”偏向自然或客观的限制过程。例如“遏制疫情扩散”强调客观措施,“遏勒怒火”则突出主观压制。
如需进一步探究字源,可参考《尔雅》《说文解字》中对“遏”的古典释义。
遏勒(è lè)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辶”和“饿”两个部首组成。辶是指走的动作,饿表示饥饿。
遏勒的拆分部首是辶和饿。辶在遏勒中的位置是作为整个字的左边部分;饿在遏勒中的位置是作为整个字的右边部分。遏勒的总笔画数为10画。
遏勒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周易·复》:“捣其遏勒。”意为击退并阻止。这个词语后来引申为抑制、控制的意思。
遏勒的繁体字为遏擽。
在古代,遏勒的书写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遏勒的右边的“饿”部分可能写作“餌”,表示饥饿的意思。
1. 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遏勒企业的排放。
2. 他通过集中注意力来遏勒自己的情绪,以保持冷静。
3. 老师的严厉批评遏勒了学生的懒散态度,使他们意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遏制、遏止、遏制不住、遏制不住、遏制住、遏抑、遏云、遏退
抑制、控制、遏止、制止
放任、放松、宽容、纵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