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柹霜”。柿餅曬幹後,表面滲出的白霜。味甜,可入藥,治喉痛、咳嗽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二·柿》:“白柹即乾柹生霜者……今人謂之柹餅,亦曰柹花,其霜謂之柹霜。”《清史稿·德宗紀一》:“庚午,免 永濟 貢柿霜。”
柿霜是柿科植物柿的果實制成柿餅時外表析出的白色粉霜,具有藥用和食用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柿霜是柿子經削皮、日曬夜露約一個月後,表面自然形成的糖分結晶,主要成分為葡萄糖(占比超50%)和果糖。其形成過程需要特定溫濕度條件,傳統工藝需将柿餅置于席圈内再經月餘才能析出白霜。
化學成分
含熊果酸、齊墩果酸等三萜酸類物質,以及柿萘醇酮等活性成分。
藥用功效
自然形成的柿霜遇熱水會融化,人工添加的則呈現顆粒狀。保存需防潮,宜置陰涼幹燥處。
網絡有将“柿霜”引申為“表面美好實則空洞”的比喻(如),但此非傳統定義,實際柿霜兼具營養與藥用價值,需注意區分語境。
以上信息綜合自中醫典籍記載及現代工藝研究。
《柿霜》一詞指的是柿子上結成的霜狀物,是一種天然的甜味物質。它是柿子幹燥後表面積聚的結晶,外觀呈現出白色或淡黃色的霜狀物,尤其在寒冷的天氣條件下更容易形成。
《柿霜》一詞的主要部首是木,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和雨。其中“木”表示與樹木有關,而“雨”則表示與水有關。根據部首的不同組合,筆畫數為11畫。
《柿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在繁體字中,柿霜的寫法為「柿霜」。
在古代漢字中,柿霜的寫法也有一定差異。例如:柿霜(尖草堂字典發音)。
1. 我在柿子上看到了一層厚厚的柿霜。
2. 冬天來臨的時候,柿子上的柿霜就會變得更加明顯。
柿葉、柿子、柿餅、柿蒂、霜天、霜凍、霜花、霜雪
柿霜的近義詞有柿霜結、柿霜晶。
柿霜的反義詞為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