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ltivate personal integrity] 修養個人美好的品德
(1).謂獨自為善守法。《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民亂而有獨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舊唐書·李晟傳》:“ 懷光 軍輒虜驅牛馬,百姓苦之; 晟 軍無所犯。 懷光 軍惡其獨善,乃分所獲與之, 晟 軍不敢受。”
(2).特别好;最優良。 唐 皎然 《詩式·詩有六迷》:“以錯用意而為獨善;以詭怪而為新奇。” 清 劉獻廷 《筒車》詩序:“水利關民生最鉅,行水高原,假器為利,五方殊制,而 湖南 之筒車為獨善矣。”
(3).猶言特别專精。 唐 司馬貞 《<史記索隱>後序》:“崇文館學士 張嘉會 獨善此書,而無注義。”
(4).“獨善其身”之略語。《晉書·隱逸傳·張忠》:“先生考磐山林,研精道素,獨善之美有餘,兼濟之功未也。”《周禮·于謹傳》:“﹝ 謹 ﹞功名既立……乃上所乘駿馬及所著鎧甲等。 太祖 識其意,乃曰:‘今巨猾未平,公豈得便爾獨善。’” 唐 李白 《贈韋秘書》詩:“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在這自然之中,在這獨善的大道之中,高唱着人性的凱旋之歌,表示歡迎。”參見“ 獨善其身 ”。
"獨善"作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内涵包含兩個層面的釋義:
一、本義層面 指個體在無法兼濟天下的境遇中專注于自我德性修養,源自《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的哲學命題。該詞項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中被定義為"保持個人節操,完善自我德行"的行為範式,強調道德主體在特定環境下的價值選擇。這種釋義在曆代文獻中保持穩定性,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闡釋為"不得行其道,則修己明善而已"。
二、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衍生出"專注個人事務而不涉他者"的中性義項,《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收錄此用法,例證"獨善其技"指專業領域的精深鑽研。該演變路徑符合王力《漢語詞彙史》所載的"道德概念世俗化"規律。
詞素分析顯示:"獨"取《說文解字》"犬相得而鬥"的隔離義,引申為個體性;"善"從《爾雅》"吉也"的本義,發展出道德完善與技藝精進雙重内涵。兩詞素組合形成"通過個體隔離實現價值提升"的語義結構,這一構詞規律在周薦《漢語詞彙結構論》中有詳細論述。
該詞項在語用中需注意語境差異:古典語境多含褒義(如《昌黎先生集》"君子獨善"),現代語境則呈現中性化趨勢(如《人民日報》"獨善專業領域"),這種語義遷移現象在符淮青《詞義的分析和描寫》中被歸類為"價值判斷弱化型演變"。
“獨善”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展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分析如下:
獨自為善守法
指個人在道德或法律層面堅持自我完善,不受外界幹擾。如《韓非子》提到“獨善之民”強調個體自律,唐代傅昭拒收賄賂的故事也體現了這一内涵。
特别好/最優良
形容事物或才能的卓越性。唐代詩論家皎然在《詩式》中以“獨善”批評刻意标新立異的創作誤區,清代劉獻廷則用此詞稱贊湖南筒車工藝的精妙。
特别專精
強調對某領域的精深鑽研。如唐代司馬貞提到張嘉會“獨善”《史記》研究,指其學術專精程度。
“獨善其身”的簡略表達
作為成語的縮略形式,多含消極色彩,指隻注重個人修養而缺乏社會責任感。
該詞最早見于法家典籍,原指法治社會中的個體行為準則(《韓非子》),後經儒家思想影響,逐漸延伸至道德修養層面,最終衍生出成語“獨善其身”,詞義隨時代語境産生微妙變化。
當代語境中,“獨善”更強調在複雜環境中保持本心的積極意義。如通過曆史典故說明:真正的強大始于内在修養的完善,這與傳統釋義形成古今呼應。
愛鶴失衆保聚鞭哨昌亭旅食齒殲出謀劃策黨課單議得人心定于斷還歸宗遁隱多音節詞弗齒诟丑褐夫忽忽悠悠回闌耩子迦維羅衛賈資金帶拘括居勢客坐恇悚撩鈎彌遠褭亸抛廢辟邪旗披星戴月七寶樓台起勁鵲門儒關潤格乳鐘三策尚故自聲訴生童使傳釋梵水簸箕疏毛疏缪私币天衡填死苕穎痛剿窮追通咎頹岸頹齡微班洧外無往不克庠士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