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靜淡泊。 清 黃宗羲 《<曹氏家錄續略>序》:“餘自離 語溪 ,賣文糊口,不相通問,蓋不欲以綺靡之語,入冷汰之耳。” 清 郎廷槐 等《師友詩傳錄》二三:“古之作者,‘翕輕清以為性,結冷汰以為質,呴鮮榮以為詞’,偏得乎逸歌長句,若‘穿天心,出月脇’,恆得意外驚人之語。果何道而造詣臻此?”
“冷汰”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ěng tài,其核心含義為清靜淡泊,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情或文學作品的風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冷”與“汰”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冷靜而簡樸”,引申為一種超脫世俗、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或藝術境界。
出處與引文
清代學者黃宗羲在《<曹氏家錄續略>序》中曾用“冷汰”形容淡泊的性情:“不欲以綺靡之語,入冷汰之耳。”。此外,郎廷槐《師友詩傳錄》也提到“結冷汰以為質”,指文學創作中追求清雅脫俗的意境。
文學與哲學關聯
該詞常與道家思想關聯,體現對自然、簡樸的追求,例如描述文人墨客遠離浮華、專注精神修養的狀态。
綜合釋義
現代語境中,“冷汰”多用于書面表達,強調心境的甯靜與審美的素雅,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文化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曹氏家錄續略》或清代詩論相關文獻。
冷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冷”和“汰”。冷汰的意思是漸漸消退、淘汰,指因為不符合要求或不合格而被逐漸淘汰掉。
“冷”字的拆分部首是冫,拼音是lěng,總筆畫數是7。
“汰”字的拆分部首是氵,拼音是tài,總筆畫數是8。
冷汰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的寫法,而後又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在繁體字中,“冷”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汰”字的繁體寫法為“淘”。
在古時候,冷汰的寫法略有不同。冷字的古代寫法中,字上方有一個冫字形狀的頭,形狀像一個穿着帽子的人。而“汰”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字形相比較接近,隻是筆畫筆勢有所不同。
1. 老闆決定冷汰那些不稱職的員工。
2. 這種過時的技術被逐漸冷汰了。
組詞:淘汰、消退、剔除
近義詞:淘汰、剔除
反義詞:晉升、崛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