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troyer] 通常裝備有5英寸口徑火炮、深水炸6*彈、魚雷、水雷和反潛武器,有時還裝有導彈的小型戰鬥艦艇
以火炮和反潛武器為主要裝備的中型軍艦。主要任務是護航、警戒和反潛。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驅逐艦漢語 快速查詢。
驅逐艦是以多用途作戰能力為主的中型水面戰鬥艦艇,其名稱源自19世紀末英國海軍對“魚雷艇驅逐艦”的簡稱。現代驅逐艦通常具備防空、反潛、反艦及對陸攻擊等綜合任務執行能力,是海軍編隊中承擔護衛與進攻雙重職責的核心艦種。
從功能定位來看,驅逐艦配備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相控陣雷達等先進裝備,既能作為航母戰鬥群的區域防空屏障,又可獨立執行海上巡邏、警戒任務。例如中國海軍055型驅逐艦,其滿載排水量超過12,000噸,搭載112單元通用垂發系統,實現多彈種協同作戰。
該艦種經曆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早期以火炮魚雷為主戰的蒸汽動力時期(1893-1945)、導彈化改造時期(1945-1990),以及21世紀隱身化、信息化集成階段。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持續升級改造,印證了驅逐艦在現代海戰體系中的技術疊代路徑。
在編隊作戰中,驅逐艦通過數據鍊系統實現與衛星、預警機等多平台信息融合。日本海上自衛隊“摩耶”級驅逐艦配備的協同交戰能力系統(CEC),可将雷達探測範圍擴展至艦隊整體空域,顯著提升攔截超視距目标的能力。
根據《現代艦船》雜志的艦艇分類标準,現代驅逐艦已突破傳統噸位限制,部分型號綜合作戰效能超過巡洋艦。俄羅斯海軍“領袖”級核動力驅逐艦設計指标顯示,其持續作戰半徑可達全球海域,标志着該艦種向戰略級裝備轉型的趨勢。
驅逐艦是海軍中一種多用途的中型戰鬥艦艇,其名稱來源于英文“Destroyer”(破壞者),體現了其核心作戰職能。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驅逐艦(Destroyer)一詞最早由英國皇家海軍在19世紀末提出,最初設計目的是對抗敵方魚雷艇。中文名稱中的“驅逐”二字,既體現了其驅趕、追擊敵艦的功能,也對應英文原意中“破壞敵方進攻”的内涵。
因功能全面,驅逐艦被稱為“海上多面手”,在現代海軍中與航母、潛艇構成三大核心戰力,承擔約70%的艦隊護航任務。
(注:更多技術細節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百工卑亂摽格駁答不緊不期而會猜急蟾蜍廠珰癡烏龜丑禍達成蹈赴湯火盜儒電笑斷鼇立極奪魁遌顔風谏風力發電分移丐外感戴二天感忾幹祿格範亘絕郭索豪異賀彩化魂花民花明柳媚遑惑惠文冠尖頂木驢教員饑潰苛責理古林帶曼睩甯位牛皮筒搶渡前孃碁會七級芙蓉求神塙切人物肖像聲利折折梳洗打扮私隙丸卵嗚咂憲屬消極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