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稱 蒙古高原 大沙漠以北地區。《隋書·陰壽傳》:“ 寳寧 棄城奔于磧北, 黃龍 諸縣悉平。”
“碛北”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主要與地理區域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由“碛”和“北”組成:“碛”指沙漠或沙丘(如淺水中的沙石或戈壁荒漠),“北”表示方位。合起來指“沙漠以北地區”,尤指曆史上對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區域的舊稱。
地理指向
特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即“漠北”地區。例如《隋書·陰壽傳》記載:“寳寧棄城奔于磧北,黃龍諸縣悉平。”,可見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中描述北方邊疆的地理範圍。
延伸用法
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偏遠、人煙稀少或資源匮乏之地,但此用法較少見,核心仍以地理含義為主。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qì běi,屬名詞性短語,無近義詞或反義詞的直接對應。
該詞主要用于曆史或地理文獻,指代蒙古高原以北的荒漠區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隋書》等史料。
碛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沙漠的北方。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碛北常常用來形容戈壁沙漠或黃沙漠的北部地區。
碛北的拆分部首是石字旁,旁邊的石字旁是“石”字,表示與石有關。碛北的筆畫數為9畫。
碛北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所著的《醒世恒言》中。這個詞語的出現恰如其名,因為中國古代的沙漠多位于北方地區,碛北也成為形容沙漠北方的代名詞。
碛北的繁體字為「碛﹍」,在繁體中,「北」字的上方多加了一個「碛」字形狀的部首。
在古代漢字中,碛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北」字和現代漢字寫法相似,而「碛」字可能有一些變化。
1. 這片土地的南方是肥沃的平原,而碛北則是一片荒涼的沙漠。
2. 他們決定向碛北進發,探險沙漠中的奇迹。
碛海(沙漠中的海洋)、碛灘(沙漠中的淺灘)、碛砂(沙漠中的沙子)
沙漠北方、黃沙北部、戈壁之北
碛南(沙漠的南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