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嵁巖 ”。
“嵁”和“巗”是兩個不同的漢字,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不平的山岩,尤其指突出水面較小且表面不平的石頭。常見于描述自然景觀中的岩石形态。
文獻例證
唐代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中曾用:“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此處“嵁”與“岩”并列,分别指不同形态的岩石。
其他釋義
部分典籍補充其為“險峻的岩石”,如“嵁岩”一詞。
基本含義
該字是“巖”的異體字,而“巖”又為“岩”的古體寫法,因此“巗”即古漢語中“岩”的異體字,表示高峻的山崖或岩石。
字形與用法
在《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中,“巗”被标注為左右結構,筆畫複雜(22畫),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被“岩”替代。
嵁巗(kān yuán)是一個漢字詞。它由"山"和"川"兩個部首組成,部首"山"表示與山有關,部首"川"表示與水有關。
嵁巗的組成部首分别有3畫和3畫,總共有6畫。由于這兩個部首的位置相鄰,所以在書寫時往往合為一體,形成了嵁巗的整體形狀。
《康熙字典》中的《嵁巗》的繁體寫法為嵁嵒。繁體字形态下,它的結構與簡化字形态下的嵁巗相似,隻是字形有所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它将嵁巗的寫法描述為:山在水中。可以看出,古時候對于嵁巗的筆畫和部首有着相似的理解。
以下是嵁巗的例句:
1. 山川相連,嵁巗相依。
2. 遠方的嵁巗,使這片土地更加壯美。
組詞:嵁城、嵁山、川嵁
近義詞:山川、山巒、山峻
反義詞:平原、平地、平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