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话的意思、平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话的解释

[popular stories] 流传于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文学形式。对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风格产生很大影响,采用说唱方式,宋代达到其水平之顶峰,从韵体、散体发展为单纯散体,例如《三国志评话》

详细解释

我国古代民间流行的口头文学形式,有说有唱, 宋 代盛行,由韵体散体相间发展为单纯散体,如以散文为主的《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水浒传》第一一○回:“ 燕青 只得和他挨在人丛里,听的上面説平话,正説《三国志》,説到 关云长 刮骨疗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昨日 河南 侯公子 ,送到茶资,约定今日午后来听平话。”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然在市井间,则别有艺文兴起。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説’者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话的汉语词典释义

平话(píng huà)是汉语词汇,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古代说唱艺术形式

指宋元时期流行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以白话叙述为主,穿插韵文,内容多讲述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表演者称为"说话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听众。此义项源于宋代市民文化兴盛时期,是后世评书、评话的雏形。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24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第七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二、汉语方言分支

特指广西部分地区使用的汉语方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贺州等地。其语音保留中古汉语特征(如全浊声母清化),词汇和语法受粤语、西南官话影响,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如壮语)亦有交融。

来源: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卷)"平话"条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连进《广西平话研究》第一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补充说明

作为方言的"平话"在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中被列为独立方言区,学术界定存在"桂北平话"与"桂南平话"之分,部分学者认为桂南平话更接近粤语勾漏片。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

覃远雄《桂南平话研究》方言比较章节(民族出版社,2017年)

网络扩展解释

“平话”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释义:

一、文学范畴的“平话”(主流含义)

  1. 定义
    平话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以讲史为主,采用说唱结合的方式演绎历史故事。宋代达到鼎盛,代表作品如《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等。

  2. 形式演变

    • 早期:韵文与散文交替(如《五代史平话》)。
    • 后期:发展为纯散文体,语言平易近人,脱离艰深文言。
  3. 历史地位
    平话对明清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产生深远影响,被视为古代长篇小说的雏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平话是白话小说的起源。

二、方言范畴的“平话”

现代汉语中,“平话”也指广西地区的一种方言,属汉语分支,使用人口约200万。但学术界对其归属存在争议,部分学者归入粤语,部分认为属独立方言。

三、其他延伸含义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文学作品或方言分布,可进一步查阅《三国志平话》原文或方言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黯森森杯炙庇衞逼畏布唇枯舌成篇重床叠架出狩呆子大自在定极缔葺度涉反扰芬芳丰功硕德寡学海客乘槎航模豪姓浣衣菲食灰动秽土火灭烟消弧圈妓航进就进良鸡栖车九锡花狂笑料斗淩折绺子离席谩欺马醉木煤黑油没魂少智面发磨动木马计恼煞人生如寄日莫途远睿绪声列勝游绳约慎礼时移事迁素昧平生逃绝绨缃土偶人问头吴儿吴梁鰕骇小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