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掠過蘋草之風;微風。 唐玄宗 《同玉真公主過大哥山池》詩:“桂月先秋冷,蘋風向晚清。” 宋 宋祁 《集江渎池》詩:“蘋風如有意,盈衽借浮涼。” 清 納蘭性德 《秋夜》詩:“蘋風涼暈初絃月,草露秋歸滿院蟲。”
“蘋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語境中,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蘋風(píng fēng) 指掠過蘋草的微風,多與秋季相關。因蘋草輕小易動,古人認為其搖動預示風起,而蘋草開花在秋季,故常代指秋風。
詩詞意象
蘋風常被用于古詩文中,營造清冷、甯靜的意境。例如:
季節關聯
因蘋草多生于水邊,且秋季開花,故“蘋風”常與秋意、涼風聯繫,如宋祁《集江渎池》中“蘋風如有意,盈衽借浮涼”。
部分資料提到“蘋風”可能引申為平安祝福(如中秋送蘋果的習俗)或形容春風和煦,但此類解釋多見于民間或現代網絡,權威性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核心含義:掠過蘋草的微風,多指秋風。
使用場景:古典詩詞、描繪自然景色的文學創作。
注意:不同文獻對季節關聯的解讀略有差異,需根據上下文分析。
《蘋風》指的是秋天果實成熟時,果樹上的果實隨風飄落的景象。這個詞常用于描述秋季的自然景觀,也可以比喻人們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蘋風》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和“風”兩個部首。其中“⺘”是“草”的上部分,隻有一劃;“風”是一個獨體字,共有九劃。
《蘋風》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楚辭·離騷》中的“泛若蒼梧之葉,流且似之乎無止也”,意為像蒼梧樹上的葉子一樣,隨風飄蕩無止境。而繁體字的寫法為“蘋風”。
在古時候,蘋風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古代漢字的書寫流變,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但基本意義沒有改變。
1. 秋天來臨,紅葉隨着蘋風飄舞。
2. 他的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就像蘋風一樣,無拘無束。
1. 蘋果、蘋果樹、香蕉蘋果、核桃蘋果等。
2. 風光、風景、風姿等。
蘋風的近義詞包括落葉、風吹落葉、飄葉等,都用于形容秋天樹葉隨風飄落的景象。
葉綠、固守枝頭、不飄不落等可以作為蘋風的反義詞,用于形容樹葉在秋季穩定地留在樹上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