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聘币的意思、聘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聘币的解释

(1).古时聘人所备的礼物。币,本意为缯帛。古以束帛为赠送宾客及享聘之礼。《孟子·万章上》:“ 伊尹 耕於 有莘之野 ,而乐 尧 舜 之道焉…… 汤 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 汤 之聘币为哉?’”

(2).古代订婚时所备的礼物。《北史·列女传·泾州贞女儿氏》:“ 涇州 贞女 儿氏 者,许嫁 彭老生 为妻,聘币既毕,未及成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聘币是中国古代婚姻礼仪中的重要财物,指男方在订婚(“纳征”环节)时向女方家庭赠送的礼金或贵重物品,象征婚约的正式确立与经济承诺。其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核心定义与历史渊源

聘币源于周代“六礼”中的“纳征”,《仪礼·士昏礼》明确记载以“玄纁束帛”(黑红两色的丝织品)作为聘礼的核心构成。清代翟灏《通俗编·仪节》进一步说明:“古婚礼有纳采、纳征……纳征用聘币。”《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订婚时男方赠予女方的钱帛财物”,强调其“聘定之信物”属性。


二、文化象征与社会功能

  1. 契约象征:聘币是婚约成立的物质凭证,《礼记·曲礼》载“非受币不交不亲”,体现古代婚姻的契约精神。
  2. 经济补偿:在农耕社会中,聘币部分补偿女方家庭因嫁女损失的劳动力,如《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所述“聘币含财货补偿之意”。
  3. 身份标识:币值数量与材质反映双方门第,贵族多用玉帛、金银,庶民则以布匹、钱币为主,见《唐代婚姻礼俗研究》。

三、现代语义演变

当代汉语中,“聘币”一词多用于历史或民俗研究语境。《辞源》释其“今泛指定婚财物”,但实际婚俗已转化为“彩礼”,且法律明令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民法典》1042条),传统聘币的契约功能被结婚登记制度取代。


权威参考来源

  1. 《仪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翟灏《通俗编》(清乾隆刻本)
  3.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彭卫《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5. 姚平《唐代婚姻礼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6.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聘币”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聘问礼仪中的礼物
    指古时用于聘请贤士或外交聘问时准备的礼物。这里的“币”并非现代货币,而是指缯帛(丝绸),古代以束帛作为贵重礼品,用于表达敬意或诚意。例如《孟子·万章上》记载商汤以币帛聘请伊尹,即属此类用途。

  2. 婚姻聘礼的组成部分
    在婚俗中,“聘币”特指订婚时男方赠予女方的礼物,通常包含丝帛等贵重物品,象征缔结婚约的诚意。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礼制或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孟子》等典籍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醉边韩辩论边议别扭不旋踵财政补贴产业工人诚士臣司慈柔担心登杀定住端亮哆暴恩将仇报防军防拟访谘乖踳瓜裂过爲怀玺黄琉璃化人宫活页矜独开征枯陈窟栊来鸿去燕劳教裂巴历久门对墨海闹茶泥塑浓包千日酒迁谢衾材清风劲节蹊遂三长斋月蓍艾十番鼓手心探头探脑谈吐风生讨羹饭田闾填骈脱袜为人作嫁文华乌鞘岭谢宾客喜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