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披麻帶孝。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你年七八十歲,也不識做孝。披麻帶索便是孝。”參見“ 披麻帶孝 ”。
“披麻帶索”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為親人服喪時,身穿粗麻布衣、腰系麻繩的傳統喪禮習俗,表達哀悼之情。該詞與“披麻帶孝”同義,強調服重孝的儀式感。
出處與典故
源自元代戲曲家高明《琵琶記·蔡公逼試》:“老賊!你年七八十歲,也不識做孝。披麻帶索便是孝。” 此處通過角色對話,諷刺僅注重形式而忽略孝道本質的行為。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與延伸
常見近義詞為“披麻帶孝”。部分解釋提到其可比喻極度悲傷或絕望(如),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文化背景
古代喪禮中,麻衣和麻繩象征對逝者的哀思,材質粗糙體現悲痛心境。這一習俗在《禮記》等文獻中亦有類似記載,反映傳統孝道文化。
示例:
《琵琶記》中蔡公斥責他人:“披麻帶索便喚做孝”,凸顯了形式化孝道的虛僞性。
《披麻帶索》是一個成語,表示因為極度悲痛或内心極度憂慮而表現出來的狀态或舉止。通常用來形容某人由于失去親人或受到重大刺激而哀痛萬分的樣子。
《披麻帶索》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衣”和“骨”。其中,“衣”表示與衣物有關,“骨”表示與身體有關。總共需要13個筆畫書寫完整成語。
《披麻帶索》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左傳》中。在史書中,相傳當魯國君主季孫行父去世時,他的兒子公子無忌十分悲痛,披着麻衣、系着麻繩,從此以後,這個詞成為了形容人們極度悲痛的狀态的說法。
《披麻帶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披麻帶索」。
在古代,「披麻帶索」可以用不同的字形來表示。比如,「披」用的是「皮」的形狀;「索」當時用的是一個稍微複雜的結構;「麻」也有和現代寫法不同的變形。這些字形在演變中逐漸統一和簡化。
他接到了母親車禍去世的電話,頓時披麻帶索,痛不欲生。
悲痛欲絕、傷心欲絕、哀恸無比、萬分憂傷
悲不自勝、悲痛至極、痛不欲生、傷心欲死
喜笑顔開、喜上眉梢、快樂幸福、怡然自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