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束手無策 ”。 清 傅維鱗 《明書·名臣傳十八·申時行》:“即有緩急,外廷不得聞,宿衛不入,吾輩大臣束手無計。”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鞏仙》:“登樓共視,則葛端繫櫺上;欲解援之,則葛細不堪用力。遍索道人已杳矣。束手無計,奏之 魯王 。”
“束手無計”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面對困難或問題時毫無解決辦法,像雙手被捆住一樣無法行動,常用于形容陷入困境時的無奈狀态。
“束手無計”強調完全無法行動或思考的困境,需結合語境使用。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古籍《聊齋志異》或現代詞典(如漢典、樂樂課堂)。
《束手無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面對困境或問題時,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或方法,無計可施。
《束手無計》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束”、“手”、“計”。
其中,“束”的部首是“絲”,拼音是“shù”,總筆畫是7;
“手”的部首是“手”,拼音是“shǒu”,總筆畫是4;
“計”的部首是“言”,拼音是“jì”,總筆畫是8。
《束手無計》來源于《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彼将鄭光陳開敗,冀北盡拔,兵臨垣墉,韓遂絕望,驅勁士十五萬人首屠”。這裡形容韓遂面對強大的敵人時束手無策,無法解決問題。
《束手無計》的繁體字為「束手無計」。
古時候的《束手無計》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1. 面對困境和挑戰,他感到束手無計。
2. 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我束手無計,無法做出決策。
3. 在比賽中,他被對手緊緊壓制,束手無計。
1. 無計可施
2. 絕處逢生
3. 手足無措
1. 無能為力
2. 一籌莫展
3. 無法施展
1. 虎頭蛇尾
2. 無往而不利
3. 柳暗花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