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衰弱。《后汉书·段熲传》:“人畜疲羸。”《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四年》:“我众新集,力尚疲羸,且当息养数年,始可观变而举。” 清 曾国藩 《李忠武公神道碑铭》:“遣将分兵,助我东征,择良而予……自携部曲,疲羸居半。”
(2).困苦穷乏;困苦穷乏之民。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丞相 仁杰 之抚疲羸,僕射 元振 之安夷夏。”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本命醮词》:“疲羸未復,疮痏未平,抚之则濡沫纔通。” 宋 梅尧臣 《送王学士知亳州》诗:“必期宽赋敛,无乃息疲羸。”
(3).指贫瘠之地。 清 姚鼐 《四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言忤上官,解其柄持,改任 川 北,畀以疲羸。”
“疲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并结合古籍用例说明:
一、基本释义
衰弱
指身体或精神上的虚弱状态,如《后汉书》中“人畜疲羸”形容人畜衰弱。唐代权德舆诗句“疲羸只欲思三径”则表现诗人身心疲惫。
困苦穷乏;困苦之民
既可指生活贫困(如宋梅尧臣诗句“必期宽赋敛,无乃息疲羸”),也可代指穷困百姓(如唐代司空图碑文中“抚疲羸”的用法)。
贫瘠之地
清代姚鼐墓志铭中“畀以疲羸”即指将贫瘠土地分配给人。
二、词源与结构
三、古籍应用举例
唐代诗句中频繁出现该词,如柳宗元“列郡苏疲羸”描述民生凋敝,吴融“疲羸苦,才饥须易子”刻画饥荒中的困顿。
“疲羸”既可形容个体或群体的衰弱状态,也可扩展至物质匮乏的环境,常见于古代诗文对社会疾苦的描写,体现语言的历史厚重感。
疲羸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因疲劳、虚弱而显得消瘦、衰弱的状态。
疲字的部首是疒,疒读作病字底,并且两个小点是表示病的标志。羸字的部首是禾,禾字是古代农作物的代称,所以在字形上是用来表示营养不良、瘦弱的意思。疲字总共有8画,羸字总共有12画。
疲羸是汉字组合,两个字的来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疲字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冢宰·冢法》一书中,原本形容人体疲劳的状态。羸字最早出现在《尔雅·释服》一书中,用来形容农作物生长不良、虚弱的情况。
在繁体字中,疲字保持不变,而羸字的繁体形式为糶。
在古代,疲字的写法稍有不同,疒字部分的下方有一个立体的“人”字形,表示人体疲劳。羸字的古代写法稍有变化,禾字部分上方多了一个纤细的“人”字形,表示体态消瘦。
1. 他连续几天的加班导致他变得疲羸不堪。
2. 长时间的生病使她变得疲羸不振。
1. 疲羸衰竭
2. 疲羸不振
3. 疲羸憔悴
1. 消瘦
2. 疲惫
3. 虚弱
1. 强壮
2. 健康
3. 精神焕发
蹦子不得其死惨惶朝衣槎头缩颈鯿乘潮岱岳黨逆大小年大卸八块繁文缛礼飞升蜂窠唱戏焚瘗副车国之四维孤禽赫赫炎炎合酪花名簿灰骨建安骨缣囊交明芥舟矜厉击折寄押髡放眊矂棉线命偶迷踪拳目视南地攀登叛戾扑满欠安搉利取迳群分类聚日旸瑞物闰法僧伽罗磨傻劲儿韶韺施而不费十二入手饰书档通儁外拓无情无彩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萧何侠士下推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