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疲羸的意思、疲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疲羸的解释

(1).衰弱。《后汉书·段熲传》:“人畜疲羸。”《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四年》:“我众新集,力尚疲羸,且当息养数年,始可观变而举。” 清 曾国藩 《李忠武公神道碑铭》:“遣将分兵,助我东征,择良而予……自携部曲,疲羸居半。”

(2).困苦穷乏;困苦穷乏之民。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丞相 仁杰 之抚疲羸,僕射 元振 之安夷夏。”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本命醮词》:“疲羸未復,疮痏未平,抚之则濡沫纔通。” 宋 梅尧臣 《送王学士知亳州》诗:“必期宽赋敛,无乃息疲羸。”

(3).指贫瘠之地。 清 姚鼐 《四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言忤上官,解其柄持,改任 川 北,畀以疲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疲羸(pí léi),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疲”和“羸”两个语素构成,主要形容人或动物极度疲劳衰弱的状态。其详细释义如下:

  1. 核心释义:极度疲劳衰弱

    • 疲: 本义指劳累、倦怠。《说文解字》释“疲”为“劳也”。引申为身体或精神上的困倦、乏力。
    • 羸: 本义指瘦弱、衰弱。《说文解字》释“羸”为“瘦也”。引申为身体虚弱、气力不足。
    • 结合义: “疲羸”结合了“疲”的劳累困倦与“羸”的瘦弱无力两层含义,形容人或动物因过度劳累、疾病、饥饿、衰老等原因而导致的身体极度疲惫、衰弱不堪、气力耗尽的综合状态。它强调的不仅是当下的疲劳感,更是一种持续的、深层次的虚弱和机能衰退。例如:“连年征战,士卒疲羸。”、“灾荒过后,百姓疲羸。”
  2. 用法特征:

    • 书面语色彩: “疲羸”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书面语词汇,常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记述或较为正式的语境中,日常口语较少使用。
    • 描写对象: 主要用于描写人或动物(尤其是役畜)的身体状态,较少用于抽象事物。
    • 程度深重: 相较于单独的“疲”或“累”,“疲羸”表达的疲惫衰弱程度更深,常带有一种病态、不堪重负的意味。

参考来源:

“疲羸”是一个书面语词汇,精准地描绘了人或动物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极度疲劳与衰弱并存的困顿状态,其释义在权威汉语词典中有明确记载,并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

网络扩展解释

“疲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并结合古籍用例说明:

一、基本释义

  1. 衰弱
    指身体或精神上的虚弱状态,如《后汉书》中“人畜疲羸”形容人畜衰弱。唐代权德舆诗句“疲羸只欲思三径”则表现诗人身心疲惫。

  2. 困苦穷乏;困苦之民
    既可指生活贫困(如宋梅尧臣诗句“必期宽赋敛,无乃息疲羸”),也可代指穷困百姓(如唐代司空图碑文中“抚疲羸”的用法)。

  3. 贫瘠之地
    清代姚鼐墓志铭中“畀以疲羸”即指将贫瘠土地分配给人。

二、词源与结构

三、古籍应用举例
唐代诗句中频繁出现该词,如柳宗元“列郡苏疲羸”描述民生凋敝,吴融“疲羸苦,才饥须易子”刻画饥荒中的困顿。

“疲羸”既可形容个体或群体的衰弱状态,也可扩展至物质匮乏的环境,常见于古代诗文对社会疾苦的描写,体现语言的历史厚重感。

别人正在浏览...

安忍无亲绊鞿保底保护神报应不爽八阵法被衾鞴鹰绁犬贲然逼供信彬雅吹散挡箭牌點鐵鼎铭对副俘庙秆草膏火自煎聒聒叫寒丘和调厚下降谏检检俭以养德禁方惊风浄宫敬让精深寇虐苦茶乐而不厌略高一筹两河流域龙虵猛地庙策木头内定儜拙皮箧浅尝千夫千年润前卫请蹯去处攘攘人仰马翻三郤上舍姝好四冥天族通事舍人文氓仙路下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