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雨;雨水。《禮記·曲禮上》:“水潦降,不獻魚鼈。”《左傳·襄公十年》:“水潦将降,懼不能歸,請班師!”《魏書·崔浩傳》:“南土下濕,夏月蒸暑,水潦方多。” 宋 張虙 《月令解》卷九:“季夏,水潦盛昌,故行夏令則為大水。”
2.因雨水過多而積在田地裡的水或流于地面的水。《荀子·王制》:“修隄梁,通溝澮,行水潦,安水藏。”《淮南子·天文訓》:“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八:“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潦東流。” 唐 高適 《苦雨寄四房昆季》詩:“泥塗擁城郭,水潦盤丘墟。” 清 劉大櫆 《送黟令孫君改任鳳陽序》:“迺作徒杠,迺作輿梁,亘若白虹,蹴波以浮,水潦驟漲,民不病涉。”
水淹。《管子·輕重丁》:“ 齊 西水潦而民飢, 齊 東豐庸而糶賤。”《後漢書·南匈奴傳》:“ 關 東水潦,人民飢餓死盡,可擊也。”《梁書·武帝紀中》:“六月丁亥,詔以 東陽 、 信安 、 豐安 三縣水潦,漂損居民資業,遣使周履,量蠲課調。”
“水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大雨或雨水
源自《禮記·曲禮上》的記載:“水潦降,不獻魚鼈”,描述雨水豐沛的自然現象。此義項強調降水本身,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自然現象的描寫。
積水或洪澇
指因雨水過多導緻的田間或地面積水,如《荀子·王制》提到“修隄梁,通溝澮,行水潦”,強調通過水利工程治理澇災。唐代高適的詩句“水潦盤丘墟”也印證此意。
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如曆史研究、古籍解讀)。例如描述古代氣候時會引用“水潦方多”等記載。
《水潦》是指水流湍急不順暢,也可以用來形容文字或文章寫作潦草、雜亂。
《水潦》共有兩個部首,分别是「氵」和「尞」。它的總筆畫數是19。
《水潦》一詞源于古漢語,主要出現在文言文及古代文獻中。
「水潦」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水濼」。
在古代文字中,「水潦」可寫作「水潦」或「水濼」。
1. 暴雨過後,溪水變得水潦滾滾。
2. 他的字寫得非常水潦,難以辨認。
1. 水流潦草:形容水流湍急而不平穩。
2. 潦草書寫:指書寫潦草、馬虎。
1. 洪流:指水流洶湧澎湃。
2. 洶湧:形容水流湍急、有波濤。
悠閑:形容水流緩慢、安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