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抛棄;丢開。《醒世恒言·金海陵縱欲亡身》:“帝得新人,撇卻舊人矣。”《白雪遺音·馬頭調·未曾寫書》:“忘卻了,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人而無信,撇卻前言。”《再生緣》第七九回:“勸 少華 ,撇卻心中憂悶事,調養尊軀好畢姻。”
“撇卻”是一個漢語動詞,意為抛棄、丢開,常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中,指主動放棄或擺脫某事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将原本存在或持有的東西(如情感、責任、承諾等)主動舍棄或抛開。例如: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正式表達,強調決絕的态度。如《再生緣》中“撇卻心中憂悶事”,指抛開煩惱。
該詞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詩詞、小說或仿古語境,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情感色彩(如無奈、決絕等)。
《撇卻》是一個動詞,表示放棄、摒棄、舍棄的意思。
《撇卻》的部首是“手”,總筆劃為11劃。
《撇卻》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繁體字為《捨卻》。
在古代,有些用于表示《撇卻》的字形與現代寫法不同。如早期繁體字《舍卻》和《舍卻》。
1. 他決定撇卻過去的失敗,重新開始。
2. 她撇卻一切顧慮,勇敢地面對挑戰。
3. 當我們長大成人,有時我們不得不撇卻一些兒時的夢想。
1. 撇卻紛争
2. 撇卻雜念
3. 撇卻名利
1. 放棄
2. 舍棄
3. 抛棄
1. 保留
2. 保持
3. 遵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