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ortion] 攤派[捐款]
謂攤派力役、賦稅或索取(錢財)。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 山東 大戶,每僉解馬,編審之時,已有科派;俵解之時,又有使用。” 明 湯顯祖 《南柯記·錄攝》:“沒錢糧,有處因公且科派,事後再商量。”《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那 三官 心裡隻怕鴇子心裡不自在,看那銀子猶如糞土,憑老鴇説謊,欠下許多債負,都替他還,又打若幹首飾酒器,做若幹衣服……隨其科派,件件許了。”《清史稿·高宗紀一》:“ 山東 登州鎮 總兵 馬世龍 以科派兵丁,鞫實論絞。”
“科派”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分為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指某一學科内部的流派或分支,代表不同的學術觀點或研究方法。例如:
指對賦稅、力役或錢財的攤派行為,多見于明清文獻:
現代語境中,第二義項多用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第一義項使用頻率較低。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兩義項并列收錄,但實際文獻中後者更為常見。
科派是一個漢語詞彙,結合了“科”和“派”兩個字。拆分部首可以分别是“禾”和“氵”。其中,“禾”表示與農業相關的概念,如農田、莊稼等;“氵”表示與水有關的概念,如河流、湖泊等。源自于古代中文,繁體為「科派」。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在現代漢字中,“科派”這個詞通常被寫作“科派”。
- 這本書代表了傳統科派的觀點和理論。
- 他在一家科派公司工作了十年。
- 科學:與科派相關的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
- 派系:在特定領域或團體中形成的不同觀點和利益的集合。
- 學派:類似于科派,指具有一定特點和共同價值觀的學術群體。
- 流派:特指藝術、文學、音樂等領域中的派别和風格。
- 通派:指無特定立場和思想傾向的群體,接納各種觀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