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派的意思、科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派的解釋

[apportion] 攤派[捐款]

詳細解釋

謂攤派力役、賦稅或索取(錢財)。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 山東 大戶,每僉解馬,編審之時,已有科派;俵解之時,又有使用。” 明 湯顯祖 《南柯記·錄攝》:“沒錢糧,有處因公且科派,事後再商量。”《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那 三官 心裡隻怕鴇子心裡不自在,看那銀子猶如糞土,憑老鴇説謊,欠下許多債負,都替他還,又打若幹首飾酒器,做若幹衣服……隨其科派,件件許了。”《清史稿·高宗紀一》:“ 山東 登州鎮 總兵 馬世龍 以科派兵丁,鞫實論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派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按條文規定或慣例攤派(錢糧、勞役等),尤其指官府按定額或名目向民間征收錢物或分派勞役的行為。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賦稅、徭役制度下的強制性征調行為,帶有官方行政指令的性質。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等級、類别,引申為法令條文、規章條例(如“科條”)或征收賦稅的項目(如“稅科”)。在“科派”中,“科”強調依據規定或名目進行征收或分派。

  2. 意為分配、分派,特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分配行為。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謂按條文或慣例攤派勞役、賦稅等。”

    例證引《明史·食貨志》:“裡甲科派,歲增十倍。”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8卷第3頁。

  2. 《辭源》

    釋義:“按定例分派征收。”

    例證引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凡值差徭,必按田科派。”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3冊第201頁。

三、曆史語境與用法

“科派”在明清文獻中尤為常見,多指地方官吏借行政名目向百姓強制征收錢糧或攤派勞役,常與“賦役”“徭役”“雜稅”等詞關聯。例如:

“州縣官吏,往往借修河、赈災之名,額外科派,民不堪命。”

——《清史稿·食貨志》

四、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現代漢語中,“科派”已罕用,其含義部分由“攤派”替代,但後者更側重非正式的分派行為,而“科派”特指官方制度化征收,隱含強制性色彩。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科派”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分為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一、學術領域的派别(較少用)

指某一學科内部的流派或分支,代表不同的學術觀點或研究方法。例如:

二、曆史行政術語(常用義)

指對賦稅、力役或錢財的攤派行為,多見于明清文獻:

  1. 核心含義
    官府或權貴以行政名義強制分攤征收財物,如《五雜俎》提到明代山東大戶被“科派”解馬費用。
  2. 典型用例
    • 賦稅攤派:“編審之時,已有科派”(明代謝肇淛記載)。
    • 臨時索取:“因公且科派,事後再商量”(《南柯記》台詞)。

使用注意

現代語境中,第二義項多用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第一義項使用頻率較低。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兩義項并列收錄,但實際文獻中後者更為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

白色油八駿備細彩轎創造環境除數單個兒道德實踐地錦東南内短褲敦任發擿肺泡負功脯糗花仙毀璧護欄活寃孽将衛荊鸠警敏崛出鐻耳泐滅冷清清梁楹廉平籮擔瞢懂名垂後世軿馬破屋遣除跂蠢慊足青龍幡窮困窮窮裘褐秋泉全整趣駕羣見弱齡省節剩水殘山神鬼天神舉濕肉伴幹柴手氣順天它人梯榮外部矛盾望塵奔潰慰省仙韻兮甲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