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雕胡米的意思、雕胡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雕胡米的解釋

即雕胡,苽米。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二·菰米》﹝集解﹞引 蘇頌 曰:“菰生水中,葉如蒲葦。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草。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古人以為美饌。今饑歲,人猶採以當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雕胡米,又稱菰米、雕菰米,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特指禾本科菰屬植物菰(Zizania latifolia)的穎果。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文獻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與詞源

  1. “雕胡”釋義

    “雕”通“凋”,指植物成熟後籽實脫落的狀态;“胡”為古漢語中對異域或野生植物的泛稱。“雕胡”合稱,強調其野生籽實可食的特性。《說文解字》注:“菰,蔣也,其米謂之雕胡。”

  2. 别名考據

    古籍中多稱“雕胡米”,亦名“安胡”(《七發》)、“蔣實”(《周禮》)或“菰米”。唐代杜甫《秋興八首》有“波漂菰米沉雲黑”之句,印證其作為糧食的記載。


二、曆史與食用價值

  1. 古代主食地位

    先秦至漢唐時期,雕胡米為“六谷”(稌、黍、稷、粱、麥、菰)之一。《周禮·天官》載:“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菰米位列其中,是貴族宴席的珍品。

  2. 風味與烹法

    其米粒細長呈黑褐色,炊煮後香氣獨特,口感軟糯微黏。宋代《爾雅翼》稱:“菰米九月熟,皮黑褐色,可炊飯,香美異常。”常與肉類同煮,如《禮記》記載的“雕胡飯配雁羹”。


三、物種演變與文化意義

  1. 從谷物到蔬菜的轉變

    菰的莖部若感染黑粉菌則膨大為“茭白”(古稱“菰筍”)。宋元以後,因茭白栽培興起及菰米産量低,雕胡米逐漸退出主食體系,轉為區域性食材。

  2.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象征隱逸與自然饋贈。如王維“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以菰米寄托田園之思。


四、現代認知與科學屬性

  1. 植物學分類

    菰屬水生草本,現主要分布于東亞濕地。其穎果含高蛋白、膳食纖維及抗氧化成分,現代研究列為“超級谷物”候選。

  2. 保護與複興

    因生态環境變遷,野生菰米瀕臨消失。中國農業機構已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并嘗試培育可商業化品種。


參考文獻來源: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2. 《全唐詩》杜甫詩注(中華書局)
  3. 《周禮正義》(清·孫诒讓)
  4. 《爾雅翼》(宋·羅願)
  5. 《中國作物栽培史》(中國農業出版社)
  6. 《王維集校注》(中華書局)
  7. 《中國植物志》線上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8. 《中國水生蔬菜産業發展報告》(農業農村部)

網絡擴展解釋

雕胡米是古代重要的谷物之一,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來源

雕胡米即菰米,是多年生水生植物菰(茭白)的籽實。其果實呈紫黑色、針形細長,屬于古代“六谷”之一(其餘五谷為稌、黍、稷、粱、麥),東漢《周禮》中已有記載。

曆史背景

特點與用途

現代地位

如今菰米因産量低、采集難,逐漸被其他谷物取代,但仍作為特色農産品在湖州等地延續種植傳統。

如需了解更多文獻細節,可查閱《本草綱目·穀二·菰米》或湖州地方志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悲憂觱剝剝禀聖勏劶差跌吃獨桌春膏紙村家段聯扶欄根莖公牙共禦姑洗還路寒假賀函黑更半夜假如嘉石解紛排難靳財驚悟金蓮炬捔力鞫為茂草客難空乏魁名括撓勞伐泠泠裡排龍伯國羅襪瞑然内寵霓裳羽衣曲胖乎乎槃節捧場颦眉譜制起駕侵耗穹倉人壽年豐宂從豕韋司夜飕颾素冠陶韋亭亭當當為事偉譽文以載道烏裡八糟無筭宵旰焦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