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心有委屈而訴問于天。 漢 王逸 《<楚辭·天問>序》:“《天問》者, 屈原 之所作也。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 唐 王維 《偶然作》詩之一:“未嘗肯問天,何事須擊壤。”
“問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學的傳統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問天”指因内心有委屈、不滿或苦難而向上天訴說,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這一詞彙常用來表達人在面對不公、困境或精神痛苦時,通過向天發問尋求解脫或正義的訴求。
文學起源
最早見于屈原《天問》的序言。漢代王逸在《楚辭·天問序》中提到:“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說明古人因敬畏天威而采用“天問”代替“問天”。
詩詞引用
唐代王維在《偶然作》中寫道:“未嘗肯問天,何事須擊壤”,通過反問句式表現對現實的超然态度。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讨論中,保留其古典意蘊。例如描述曆史人物屈原、李白等面對困境時的悲怆心境,或隱喻對現實問題的深刻反思。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典故,可參考《楚辭·天問》及相關文學解析。
《問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向上帝或天空發問,表示對某一重大問題的追問或質疑。
《問天》的拆分部首是口和門,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0畫。
《問天》一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南匈奴志》,用以描述北方大旱時人們向天祈雨的情景,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對重大問題的追問。
繁體字《問天》與簡體字《問天》的字形相同,隻是書寫方式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然而,《問天》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看着漫天的繁星,不禁問天:"宇宙的奧秘究竟是什麼?"
2. 在嘗盡人間疾苦後,他不禁問天:"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3. 面對社會叢林法則的冷酷現實,她常常自問天:"這個世界還有*********嗎?"
1. 直言不問天:形容人非常直接,對事情毫不諱言。
2. 寒問天:指冷氣逼人,天氣寒冷到極點。
3. 免予傾問天:指避免别人對自己的私事進行打聽和詢問。
質疑、追問、求真
信受、順從、盲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