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抹摋的意思、抹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抹摋的解釋

亦作“ 抹殺 ”。亦作“ 抹煞 ”。勾銷;掃滅。 唐 韓愈 《貞曜先生墓志銘》:“唯其大翫於詞而與世抹摋,人皆劫劫,我獨有餘。” 馬其昶 集注引 何焯 曰:“言其翫詞而抹摋名利,故人所徵逐,處之裕如。” 明 陳與郊 《義犬》第五出:“抹摋了三朝報國兒,埋沒了萬卷傳家計。” 清 黃軒祖 《遊梁瑣記·顧加蘅》:“生審之,慚怒曰:‘吾此聯豈抹煞一郡人,傖奴何得無禮?’” 茅盾 《色盲》二:“然而近來和她更疏遠這事實,也不能抹煞。”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十四章:“風頭主義也罷,愛國主義也罷,可他實實在在幹出成績來,這點不能抹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抹摋是一個漢語複合動詞,其釋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構成 "抹"的本義為塗抹、擦拭,《說文解字》釋作"拭也",常見引申為消除痕迹的動作。"摋"在《集韻》中注為"散也,擊也",含清除、驅散之意。二字組合強化了清除動作的徹底性。

二、詞義發展

  1. 古義指徹底去除:明代《正字通》記載"抹摋,掃滅也",強調完全清除的力度,如《水浒傳》第二十三回"把景陽岡的虎患抹摋得幹淨"。
  2. 今用表刻意掩蓋: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否定語境,如"曆史真相不容抹摋"(《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人為掩蓋事實的行為。

三、語用特征 該詞屬書面語體,常見于法律文書、曆史論述等正式場合,如最高人民法院判例中"不得抹摋犯罪證據"的表述(《法律用語規範手冊》)。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9修訂版)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抹摋”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基本含義

  1. 勾銷、消除
    這是“抹摋”最常見的含義,同“抹殺”或“抹煞”,表示徹底清除、否定或掩蓋某事物。例如:

    • 唐代韓愈在《貞曜先生墓志銘》中寫道:“唯其大翫於詞而與世抹摋”,意為詩人沉醉于詞句創作而摒棄世俗名利。
    • 清代黃軒祖《遊梁瑣記》中也有“豈抹煞一郡人”的用法,指否定某一群體的價值。
  2. 表面光潔、整潔
    部分詞典提到,“抹摋”可形容事物表面光潔無瑕,如房間或文件整潔有序(此義項較少見,可能為引申義或誤傳)。


詞源與用法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抹摋”已極少使用,多被“抹殺”替代,例如“抹殺事實”“曆史不容抹殺”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達柱白門樓悲煩禀帖慘懷赪怒辰駕澈夜癡兒女創纂大邦丹海二钺法蓮反悔戆拙高台格格不入苟欲侯牧酒船台績行狂險理合竛竮陵人裡挑外撅柳洲馬首門到門運輸民獄撓擾牛禍磐維破孝前呼後擁清涼國歧意奇冤七字詩秩水客絲蠒歲寒心天均提邦猥地蔚荟蓊茂五辰烏膩吳愉下稷遐戀象類閑言閑語小餐館嚣煩蝦子屟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