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剽窃的意思、剽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剽窃的解释

(1) [plagiarize]∶抄袭[别人的思想或言词];采用[创作出的产品] 而不说出其来源

他的一本学术著作曾被厚颜无耻地剽窃,并以缩写形式发行

(2) [plunder]∶掠夺

详细解释

(1).掠夺。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一:“缘道纵兵士剽窃民家。”《二刻拍案惊奇》卷五:“乃是积年累岁,遇着节令盛时,即便四出剽窃。”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下:“中有 小李 善剽窃,如鬼如蜮满路隅。”

(2).抄袭窃取。 唐 柳宗元 《辩文子》:“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 孟 管 辈数家,皆见剽窃。”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国史馆》:“而如 蔡绥远 毓荣 、 苏侍郎 拜 几至万言,皆剽窃碑版中语也。” 邓6*6*《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对于那些追求个人私利,互相封锁,不搞协作,甚至垄断、剽窃等等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错误思想和作风,应该进行批评教育。”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剽窃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剽窃(piāo qiè)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明确法律与道德贬义的词汇,指未经许可擅自窃取他人智力成果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基本释义

  1. 窃取他人作品

    指将他人的文字、艺术、学术等原创成果,通过复制、改写或隐匿来源的方式据为己有。这种行为直接侵害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与精神权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剽窃即“抄袭窃取(别人的著作)”&#xE4171&#xE418

  2. 与“抄袭”的语义关联

    在《汉语大词典》中,“剽窃”与“抄袭”互为近义词,但“剽窃”更强调主观恶意性,隐含“掠夺性占有”的意味&#xX1F517; 来源2


二、法律与伦理内涵

  1. 侵犯著作权

    剽窃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尤其涉及对他人署名权、复制权及改编权的侵害。例如,未标明出处直接使用他人论文观点、盗用设计创意等均属典型剽窃[&#xE4171][&#xE4172&#xE418]。

  2. 学术与职业伦理失范

    在学术界,剽窃被视为严重不端行为,可能导致论文撤销、职称取消等后果;在商业领域,则可能引发法律诉讼与信誉崩塌[&#xE4171]。


三、文化语境中的批判性

剽窃行为被传统儒家文化斥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因其违背“诚信”与“尊重原创”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中,该词更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批判概念[&#xE4172&#xE418]。


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语文规范权威工具书。

    词条链接:剽窃释义

  2. 《汉语大词典》

    人民教育出版社,收录古今汉语词汇的综合性辞典。

    词条链接:剽窃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

“剽窃”指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他人的思想、文字、研究成果或创作成果,并将其冒充为自己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核心特征
    剽窃的核心是“未经授权使用”和“冒充原创”。例如:复制他人论文段落不标注来源,或将他人的艺术创意稍作修改后宣称原创。

  2. 常见类型

    • 直接抄袭:逐字复制他人内容且不注明出处。
    • 改写式剽窃:修改他人语句结构或替换词汇,但保留原意。
    • 自我剽窃:重复使用自己已发表的作品而未声明。
    • 观点剽窃:盗用他人独特论点或理论框架。
  3. 法律与道德后果
    剽窃可能触犯著作权法,导致法律诉讼;在学术界或创作领域会损害信誉,甚至面临解雇、退学等处罚。

  4. 如何避免

    • 引用他人内容时明确标注来源(作者、出处)。
    • 使用引号标明直接引用的文字。
    • 对间接引用或参考的观点进行改写并注明原作者。
  5. 与“合理使用”的区别
    合理使用需符合法律条件(如教育、评论用途),且需标明来源,而剽窃则完全未授权且意图欺骗。

示例:学生A在论文中照搬维基百科内容未标注,即构成直接抄袭;若仅调整语句顺序但未注明,则属于改写式剽窃。

别人正在浏览...

按行白豆蔻伯舅部阙补足侧躬楚璧隋珍吊瘾堕祭恩鱼发稿飞蒭挽粟風語福州戏广舶刿鉥哈喇猴蒜华岱画藳划归回溪楛矢之贡剪发披缁解额惊竦浚恒开果连气灵鼇卢纶履性旼旼氁衫平水期襁系牵拘齐断请室秦声凄秀劝学髯戟丧取骚达子召平瓜射服盛寒施济失调世谊受绐束手旁观输鼠四郊多垒同源字外耳无隐霞虹虓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