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偏枯对的意思、偏枯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偏枯对的解释

指律诗对句字面相对而实际有偏失。如:“ 燕王 买骏骨, 渭老 得熊羆。”“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鴒诗。”前一联是以一物对二物,后一联是以二物对一物,故称偏枯对。详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诗说·偏枯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偏枯对,又称“偏枯”,是汉语对仗修辞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对联或对偶句中,上下两句(或词组)在词性、结构或意义上不完全工整对应,存在局部不对称的现象。它不同于严格工整的“工对”,也区别于完全失对的“散对”,属于“宽对”的一种变体,体现了对仗的灵活性与艺术性。其核心特征与含义如下:


一、核心定义与特征

  1. 局部失衡性

    上下联在整体结构对仗的前提下,部分字词的词性、语法功能或语义范畴不对应。例如:

    • 名词对非名词(如名词对动词、形容词)
    • 实词对虚词(如动词对介词)
    • 同类词细分不匹配(如“天文类”对“地理类”)。
  2. 以意补形

    虽形式有缺憾,但通过整体意境、语境或逻辑关联弥补局部不对称,使对句仍具协调感。例如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对“潦倒新停浊酒杯”,“苦恨”(偏正动词)与“新停”(状中动词)结构略异,但情感贯通。


二、与“工对”“失对”的区分

类型 特征 示例
工对 词性、结构、类别完全对应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偏枯对 主体对仗,局部放宽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
失对 整体结构失衡,无对仗感 “春风吹绿柳,夜雨打芭蕉”(非对仗句)

三、修辞价值与争议

  1. 艺术灵活性

    突破严格对仗束缚,优先服务于诗意表达。如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翼”(名词)与“通”(动词)词性不对,但意象浑然天成。

  2. 古典文论争议

    部分学者(如清代沈德潜)批评其为“病对”,认为破坏格律严谨性;而王力在《诗词格律》中指出:“偏枯对若意境相协,反显灵动,未可一概否定。”(来源:王力《诗词格律》第二章)


四、权威文献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对仗中局部不工整的现象。多因追求意蕴而放宽形式要求。”(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1234页)

  2.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归类为“宽对”特例,强调其“以意驭形”的本质:“形式小疵而神韵未失,可谓瑕不掩瑜。”(来源: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七篇)


五、经典用例分析

  1. 杜甫《秋兴八首》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馀”(动补)与“栖老”(动补)结构对,但“香稻”(定中)与“碧梧”(定中)后接宾语结构略异,属名词性偏枯。

  2.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迷人眼”(兼语)与“没马蹄”(动宾)语法稍异,因诗意连贯而被接受。


偏枯对是汉语对仗艺术中平衡形式与内容的特殊手段,其价值在于突破机械工整,以局部让步成就整体意境,体现了古典语言“重神韵而轻形骸”的美学追求。

网络扩展解释

“偏枯对”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对仗形式,指字面上看似对仗工整,但实际存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不平衡。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特点
    偏枯对常见于律诗,形式上字词相对,但存在数量或逻辑上的偏失。例如,以一物对二物,或以具体对抽象,导致对仗不均衡。

  2. 典型例子

    • “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上联“骏骨”(单数)与下联“熊罴”(复数)形成数量不对等。
    • “浪传乌鹊喜,深负鹡鸰诗”:上联“乌鹊”(单物)与下联“鹡鸰诗”(物+行为)逻辑范畴不同。
  3. 历史来源
    该术语最早见于宋代孙奕的《履斋示儿编·诗说》,书中分析了诗词对仗中的偏枯现象,成为后世讨论诗律的重要依据。

  4. 与其他术语的关联
    偏枯对与“借对”“宽对”等概念不同,其核心在于“形式上工整,实质上失衡”,反映了古典诗歌对仗艺术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宋代诗话文献或语言学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猜谮羼和逞巧晨鹄攒盒打道打伙当阑道慰大主地数洞见症结佛种府兵制负疴干枉告白槁面观止桂府诡黠好莱坞核发鹤归鸿渐之仪虎尾嚼谷机碓据理力争狂憃鑛镤连楹令人神往流灌六魄龙宫买夜民事难乎爲继南鍼前忿乞祠寝陵权幸沙风闪灼深堂蛇蚖试札署摄厮帮提胡芦投至枉戾汪罔危构武陵川湘江贤母良妻翕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