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時代官吏、人民或屬國獻給帝王的物品。 清 王士祿 《诏罷高麗貢鷹歌》:“ 西旅 之獒 越裳 雉,貢物各各因其方。”
貢物(gòng wù)是一個漢語詞語,基本含義指封建時代官吏、人民或附屬國向帝王進獻的珍貴物品,體現了等級制度下的臣服與禮儀關系。以下是詳細解析:
構成與核心含義
由“貢”(進獻)和“物”(物品)組成,特指通過官方或禮儀形式向上級進獻的財物。這種制度常見于中國古代及東亞朝貢體系,如《清史稿》中記載的“貢物各各因其方”。
曆史背景
作為封建統治的重要象征,貢物不僅是經濟行為,更包含政治意義:屬國通過定期進貢(如高麗的鷹、西域的玉石)确認臣屬地位,地方官員則借此表達對中央的忠誠。
文化延伸
在《聖經》等文獻中,“貢物”概念也被借用,如“列王帶貢物獻殿”,比喻宗教或精神層面的奉獻。
示例:清代王士祿詩作提及“西旅之獒越裳雉”,即指西域部落進貢獵犬、越南進獻雉鳥的史實。
《貢物》一詞是指貢獻的物品或禮品。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表達了向上級或神明獻供的意思。
《貢物》的部首是貝。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貢物》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貢獻制度。貢獻制度是一種政治制度,通過向國家、封建君主或宗廟獻供物來表示臣服和尊敬。《貢物》這個詞體現了尊奉和獻儀的行為。
《貢物》的繁體字為「貢物」。
在古時候,貢物的字寫作「貢物」,字形不同于現代的簡化字形。
1. 周朝的貴族們定期向王室進貢物品。
2. 這些珍貴的貢物将被獻給神明。
1. 貢品:指貢獻的商品或物品。
2. 貢獻:指向上級或神明獻供的行為。
奉獻、進貢
索要、搜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