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treme] 偏激
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后汉书·孔融传》
偏激过当。《后汉书·孔融传》:“既见 操 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 李贤 注:“偏邪跌宕,不拘正理。”《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余谓此偏非邪之谓,言其论议抑扬,有所偏重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汪容甫》:“持论偶有偏宕,亦才人恒有。”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术风气一至分门别户,相激相盪,其言论往往都不免失之偏宕的。”
“偏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偏宕”指言辞或行为偏激、不守常规,常带有“过当”或“放纵”的负面含义。例如《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形容孔融因不满曹操而发表偏激言论,导致冲突。
在现代语境中,“偏宕”多用于批评性描述,例如:
“偏宕”既保留了古汉语中“偏激放荡”的核心含义,也在现代语境中衍生出对失衡行为的批评,使用时需结合具体场景判断其程度与指向。
偏宕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指的是不完全、不完整的样子。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偏”和“宕”,其中“偏”是指倾斜、不正的意思,而“宕”是指离开规则、不统一的意思。
按照笔画来说,偏宕一词总共有12个笔画:偏部(7画) + 宕部(5画)。
据说,偏宕这个词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的一句话:“天地有正,法制乎陈,绳墨乎守,无过乎宇宙,是故守之以易宕者也。”(出自庄子)在这句话中,宕字的意思是“离开、背离”,后来逐渐引申为“不完全、不完整”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偏宕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偏宕的部分字形有所不同。其中,“偏”字在古代常常简化为“犭”加上下斜折、上横,而“宕”字则是由两个“宀”字组成,上宀上加横,下宀也加横。
1. 孩子的回答偏宕,没有完全回答老师的问题。
2. 这个成绩虽然及格了,但是偏宕了我的期望。
3. 他的言谈举止总是有那么一丝偏宕,让人摸不透他的真实意图。
1. 偏见:对事物的不客观、不公正的看法。
2. 偏执:固执己见,不容易改变的态度。
3. 偏好:对某种事物或者某种风格的特别喜爱。
1. 不全:具有同样“不完全”的意思。
2. 不完整:与偏宕同义,表示事物部分存在缺陷或不完备。
1. 完整:与偏宕相对,表示事物没有缺失,完全、完备。
2. 全面:表示事物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和涵盖。
嗄饭本都不修边幅采兰赠芍谶纬尺土崇邃倒盘灯楼耳垂翻领纷纷穣穣副作用改弦根门钩针广爽孤妾沆瀣一气含冤莫白悔口户枢不蝼呼语渐濡金莲步绝顶军尉开头克宁矿政媿恧昆蚑耒子厉世磨钝莅修鹭门瞥映僻絶窍藏峭崿齐疏柔情似水三户谣杀定闪眼沈钓生死缘收生妪宿愿天蛇铁冶听览微职文阀舞忭武猷宵类小钱柜下五旗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