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朝的意思、外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朝的解釋

(1). 周 制天子、諸侯處理朝政之所。對内朝而言。《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禮記·文王世子》:“其在外朝,則以官,司士為之。” 鄭玄 注:“外朝,路寝門之外庭。” 孫希旦 集解:“愚謂外朝,治朝也。”《國語·魯語下》:“天子及諸侯合民事於外朝,合神事於内朝;自卿以下,合官職於外朝,合家事於内朝。” 韋昭 注:“言與百官考合民事於外朝也。”參見“ 内朝 ”。

(2).指在外朝參政諸官。後泛指朝臣。《列子·仲尼》:“﹝ 堯 ﹞不知億兆之願戴己歟?不願戴己歟?顧問左右,左右不知。問外朝,外朝不知。問在野,在野不知。”《漢書·劉輔傳》“於是中朝左将軍 辛慶忌 ……俱上書” 顔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孟康 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将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南朝 梁 沉約 《立内職诏》:“在 宋 太始 ,位置繁冗,遂設九品,且拟外朝。”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其後九卿用事,丞相取充位,給事謁者為左右私人,而丞相為外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外朝”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因曆史時期不同而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周代的外朝制度

外朝是周代天子與諸侯處理政務的場所,與“内朝”相對。根據《周禮》等文獻記載:


二、漢代的中外朝制度

漢代發展出“中朝(内朝)”與“外朝”并行的體系:


三、其他朝代的應用


“外朝”一詞在不同曆史階段有不同内涵,但核心均指向公開處理政務的場所或官僚體系,與内朝/中朝形成權力制衡。需結合具體時代背景理解其職能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朝》的意思

《外朝》是一個成語,指的是皇帝在宮廷内議事的場所和過程。它也可以引伸為指國家的高層決策部門或者高級管理機構。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外朝》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口」,右邊的部首是「辶」。根據漢字拆字的原則,「口」部表示與嘴有關,「辶」部表示與行走有關。

根據筆畫的數目,「外朝」的筆畫總共有11畫,具體的筆畫順序依次為:「口」(3畫)+「辶」(8畫)。

來源和繁體

《外朝》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朱權的《著作補遺》中,用于指代明代宮中的議事場所。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指高層決策機構。

在繁體字中,《外朝》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在《外朝》這個詞出現之前的寫法可能會有差異。但是現代漢字的标準化和規範化,使得《外朝》這個詞的寫法與古代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在《外朝》獲得了提升,成為了公司的高級管理層成員。

2. *********是國家的《外朝》,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的發展戰略。

組詞

外朝旗、外朝門、外朝工作、外朝議事

近義詞

内廷、内閣、朝堂、内朝

反義詞

内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