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的譯音。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一譯為“無上正遍知”。是佛無上覺智。佛教認為得到這種無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覺智,即名為“佛”。 宋 蘇轼 《虔州崇慶禅院新經藏記》:“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曰以無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 得阿羅漢道,亦曰以無所得故而得。如來與 舍利弗 若是同乎?曰:何獨 舍利弗 !”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第四二問》:“如我所言,上合佛心,我所科判,上合 阿難 原文,佛加被我, 智者大師 加被我,我疾得法華三昧,亦得普見一切色身三昧,見生蒙佛夢中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教核心術語,源自梵語“Anuttara-samyak-saṃbodhi”,中文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指佛陀證悟的終極智慧與覺悟境界。以下是詳細解釋:
綜合佛教經典及百科釋義,該詞代表“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是佛教修行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成佛的标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教中的重要名詞,指的是一種徹悟的境界,達到了無上菩提的境地。它是指超越了一切煩惱和妄想,遠離了輪回與苦難的境界。
該詞由五個漢字構成,它們分别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阿”、“耨”、“多”、“羅”為部首,“三藐三菩提”為整體。“阿”是指示代詞,表示“這個”、“這種”;“耨”(nòu)是農具的一種,用于耕地,象征着努力和奮鬥;“多”(duō)表示“多樣”、“豐富”;“羅”(luó)在這裡是一個介詞,相當于“向”、“在……方面”。整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通過努力和奮鬥,在多樣豐富的方面達到菩提境地。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是梵語的音譯。在梵語中,它的寫法為“अनुत्तरा एकच्छत्त अनुबोधि”(Anuttarā एकच्छत्त अनुबोधि),意為“無上正等正覺”。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拼寫為「阿 [ā] 耨 [nòu] 多 [duō] 羅 [luó] 三藐三菩提」。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不同于現代,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阿 [ē] 耨 [nóu] 多 [duō] 羅 [luó] 三藐三菩提」。
例句:學佛修行,追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每個*********的終極目标。
組詞:悟道、菩提、佛陀、涅槃。
近義詞: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無上覺悟。
反義詞:塵世紛擾、妄念執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