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ormity] 身體某部分或其生理功能上的缺陷
腿上落了點殘疾
(1).猶疾病。亦指患病者。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太夫人推擠壑之念,憫絶漿之遲,問訊殘疾,告諭禮儀。”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四折:“你道你父親年老更殘疾。”《紅樓夢》第七回:“家父年紀老了,殘疾在身,公務繁冗。”
(2).猶殘廢。今多指肢體、器官或其他功能方面的缺陷。《水浒傳》第十三回:“今日軍中自家比試,恐有傷損,輕則殘疾,重則緻命,此乃於軍不利。” 鄭觀應 《盛世危言·學校》:“下至聾瞽瘖啞殘疾之人,亦莫不有學,使習一藝以自養。” 郭沫若 《喀爾美蘿姑娘》:“這位 S夫人 ……和我是上下年紀,隻是左腳有點殘疾。”
殘疾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權威解析
一、詞義解析
“殘疾”在漢語中指人體因先天或後天因素導緻的軀體、智力或精神功能缺陷,造成長期或永久性的活動能力受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身體、精神方面存在缺陷,影響正常生活或勞動能力的狀态”。該詞由“殘”(不完整)與“疾”(疾病)構成,強調功能缺失與健康狀态的關聯性。
二、醫學與法律界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殘疾包含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及多重殘疾等類别,需經專業機構鑒定(來源: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官網)。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生物-心理-社會”模型,将殘疾視為健康狀态與外界環境互動的結果。
三、社會觀念演變
傳統語境中,“殘疾”多與“殘廢”混用,隱含負面評價;現代漢語強調“殘而不廢”,倡導平等權益。例如《殘疾人權利公約》提出“殘疾是多樣性的一部分”,推動社會從“醫療救助”向“權利保障”轉型(來源:聯合國官網《殘疾人權利公約》文本)。
四、權威數據佐證
據中國殘聯2023年統計,我國殘疾人總數超8500萬,其中肢體殘疾占比最高(約29.6%),印證了該詞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廣泛適用性。
根據《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國家标準(GB/T26341-2010),殘疾是指因身體結構或功能損害導緻個體活動受限與參與局限的狀态。具體可從以下五方面理解:
一、核心定義
在生理、心理或人體結構上,因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障礙,導緻全部或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活動的能力。該定義強調功能受限與生活參與障礙的雙重特征。
二、分類體系
國家标準将殘疾分為7類:
三、分級标準
每類殘疾分為4個等級,以視力殘疾為例:
四、概念延伸
康複醫學領域進一步細分為:
五、社會認知演變
近年倡導以"功能差異"替代"殘疾"标籤,強調通過環境支持消除參與障礙。例如《殘疾人保障法》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促進社會融合。
注:如需了解具體殘疾證申領流程或補助政策,可查閱、2、3的完整内容。
抱蓄褙裱參佐茶禁稱家乘蹑馳骎觸須儲宰此以從食點行頂嘴陡壁懸崖蜚翼鳳皇來儀負固負河跟鬥蟲隔夜谷耗貴居荒外換流枷鐐強嘴硬牙降尊纡貴交界踡卧拒諱空運揆理狼號鬼哭兩好并一好戀情梨庶輪尺露宿風餐厖昧腼顔天壤命硬默照内秀普度牽卑乾掙帬帽人工流産三北善與人同使民順非私過桃康鐵矴推幹就濕猥賤向注鹹洛小往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