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 阴欲袭 许 ,迎 汉帝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昔 南阳 张津 为 交州 刺史,舍前圣典训,废 汉 家法律,尝著絳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列子·汤问》“北国之人,鞨巾而裘” 晋 张湛 注:“俗人帕头也。”
(2).裹头。《新唐书·礼乐志十》:“啟殯之日,主人及诸子皆去冠,以衺巾帕头。”
“帕头”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头巾功能
指古代男子用来束发的头巾,通常裹在额前以固定发型。例如《三国志》中记载张津“尝著绛帕头”,即用红色头巾束发。
动作延伸
也可作动词“裹头”使用,如《新唐书》提到丧礼中“以衺巾帕头”,指用斜纹布包裹头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服饰或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三国志》《新唐书》等原始史料。
帕头(pà tóu)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糸”和“巾”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2画。它指的是遮挡头部的布料或纸张。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的服饰用语。
繁体字中的帕头写作「帕頭」。
在古代,帕头的汉字写作「帊頭」,使用的是古代的字体形式。
1. 他用帕头把脸遮住了。
2. 她在太阳底下戴着帕头,以免晒伤。
帕子、帕布、帕巾、帕片、头巾、头帕、头巾帕子。
头巾、巾帼、头纱。
露头、无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