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谏鼓。 宋 王禹偁 《宣示宰臣以下複百官轉對禦劄》:“朕聞古之王者,樹謗木,懸諫鼙,所以求己之過也。”參見“ 諫鼓 ”。
“谏鼙”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綜合解析:
部分來源(如)将其定義為成語,而其他來源(如、3)側重器物本義。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詞義,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進一步查證。
《谏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通常指勸谏時用到的言辭或曲筆。這個詞來源于《左傳·僖公四年》,原文中出自《貞觀之盒》:“密爾以鼙鼓,誓谏其左右。” 鼙即鼓,表示助台鼓噪,引申為勸谏。
谏(jiàn):表示勸谏、規勸。由讠(請)和貝(財物)組成,為含義相關的部首。
鼙(pí):鼓的一種,由也(又)和鼠(鼫鼠)組成,為含義相關的部首。它的筆畫數為16畫。
《谏鼙》的繁體字為「諫鼙」。
在古代,「谏鼙」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谏鼙」的寫法為「諫鼙」,而在《說文解字》中,「谏鼙」的寫法為「諫旂」,意思依然是勸告時使用的旗幟或信號。
1. 他通過挑戰主管的錯誤來表達自己的谏鼙。
2. 她雄辯地展示了自己的谏鼙,讓領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1. 忠谏(zhōng jiàn):表示忠誠勸谏。
2. 勸谏(quàn jiàn):表示規勸、敦促。
3. 行谏(xíng jiàn):表示往上級機關提出意見或勸谏。
1. 勸告(quàn gào):表示勸告、規勸。
2. 規勸(guī quàn):表示規勸、勸告。
3. 勸說(quàn shuō):表示勸導、規勸。
1. 默許(mò xǔ):表示默許、默認。
2. 聽任(tīng rèn):表示聽任、默認。
3. 附和(fù hé):表示附和、隨聲應和。
【别人正在浏覽】